阅读历史 |

第106章 人物肖像画(2 / 2)

加入书签

「那我发你。」

她咬咬嘴唇,从手机里几千张照片中,找到一张自己认为最好看的汉服照,

发过去:「你看这张可以吗?」

这张照片是她年初时候去神都旅游拍的,也是近年来拍的这麽多张照片中,

最满意的。

陈景乐回覆:「可以的。」

反应这麽平淡?

李北星嘴角抽抽,收起手机,故作轻松。

行吧,我也没有很在意你的看法。

陈景乐在看对方发过来的照片。

拍这张照片的人水平不错,起码不是拍照免费删照50那种。

将人像三要素的重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照片上的李北星,则完美诠释了什麽叫做明眸皓齿丶笑嫣然,颜值一点都不输国风展上那些模特,而且辨识度比那些网红脸高得多。

她很清楚自己的特点,笑起来的样子是真好看。

「就这张吧。」

陈景乐心里这会儿已经有了大概方向。

当然,没有急着动笔。

考虑到李北星前后帮忙牵线了好几单生意,他觉得不能画得太随便,起码要有一个很好的状态才会动笔。

要画就画好点。

若说到人物画,国画人物的巅峰,自然非唐代莫属。

但是在宋以前的人物画中,是不追求「画得像」的,而是追求神韵。

什麽是神韵?

举个例子,神韵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到宋代以后,开始出现写实方面的理论跟初期创作,人物肖像画慢慢有了现代所说的结构透视法。

比如北宋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就是走的写实路线。

但是很遗憾,由于某些原因,这方面的理论画法,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

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跟书法一

样,宋代的人物画,依旧是更多执着于「意」的表达。

用今天通俗的说法,就是情绪传递。

再俗点,你看古代那些春G图???

反而是花鸟动物的工笔,臻至巅峰明代的曾波臣倒是试过将西洋技法融入国画人物肖像中,由此衍生出「波臣派」,风靡一时。

至于某些人由此得出我国古代的人物绘画艺术不行,「所谓写意其实是遮羞布」的结论,要知道西洋画派也不是只有写实。如果只有画得像才是好画,那毕卡索画的都是垃圾。

要说写实好,当代超写实风格遭受的击,可比赞赏的人还多。

绘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递情绪,这在东西方绘画艺术领域中都是通用的我国古代的人物写实艺术不是没有,但表现形式更多是在雕塑上面。

比如兵马俑,比如各种神像。

国画人物画发展至今,虽然没有超越唐代巅峰,但也算得上百花齐放。

像美协副主席何家英先生,他的工笔人物画,清雅明朗,结合了中西风格,

在增强现实感和生活气息的同时,又保留了传统国画中的东方韵味。

称得上创新。

只是他很多画作都不适合18岁以下的小孩子观看。

相较之下,陈景乐个人更喜欢白伯先生的仕女图,将写意与写实很好地融合到一起,更符合他对国画的审美。

如果让陈景乐来画人物,他打算走工笔路线。

打个比方,《鬼吹灯》很经典,但他现在喜欢《神秘复苏》。

不过怎麽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