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521审视4(1 / 2)

加入书签

我没有作声。或许是的,人总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即便朝夕相处。

如果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像我和修兵一样仅凭一个眼神就可以互通心意的人,无论他是什么人,那已是此生莫大的幸运了。

而这种幸运总归难得,所以弥足珍贵。

我想我已经明白马尔科的意思了。

“你想要重新审视这份感情吗?”

“是啊,”他笑着回答,“我一点都不了解她却说什么喜欢……那不是太肤浅了吗?”

那样的“喜欢”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动。我懂他的意思,但他为什么笑呢?

这又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笑容即便出现在他脸上,看起来也只像是传说中的“故作轻松”??我琢磨着,忽闻一声叹息,马尔科演都不演。

我是没有心,没有感情,但我一直在学习,只要见过的情景大多可以理解。只有纯粹突发的事件我毫无头绪,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而马尔科这种表现,在每周一次的文化讨论会上修兵曾教过我??它是一种自嘲、惆怅与无奈。

离愁别绪,最是烦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可以理解的,那是惆怅啊……

即便我不能真正感受它,但只要我知道它是什么,它就不再是无法探知的黑洞,而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我而言。

“可是,马尔科……”

“恩?”

我无法安慰他的情绪,但我可以在他陷入困境时告诉他一些客观的道理。

我要提醒他:“喜欢和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两者不存在充分必要的联系??如果喜欢发生在了解之前,就是一见钟情;如果喜欢发生在了解之后,就变成日久生情。理论上,了不了解并不影响喜不喜欢。”

喜欢难道不是一种“感觉”吗?我看小说上都这么写。

喜欢的发生毫无缘由,甚至根本是反理智的存在,所以“一见钟情”才尤其动人,充斥着历史洪流滚滚而过、人在其中扁舟一叶的宿命感。

喜欢就是喜欢,眼神碰撞出的火花无罪。

马尔科所谓的那种已经脱离“喜欢”的范畴了。

他对于自己的要求好高呀。高要求是好事,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感情也一样??但我想他没有任何必要因此苛责自己。

他是人,不是机器。他可以追求完美,却没有必要因为不够完美而自我攻击。

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在我看来他未免太过温柔了,指向自己的矛头过分锐利。但我始终认为,温柔的人最应该被温柔对待。

我想要表达我的观点,审视固然是好事,但必须在没有矫枉过正的前提下。

“……我不太赞同你刚才的话,”我认为我有必要和马尔科谈一谈。即便我不是当事双方,但我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左右了结局。

“嗯,那你说说看?”马尔科低下了头,愿意倾听。

“我认为对一个人不了解却心生出喜欢,这种喜欢本身并不‘肤浅’。”

“喜欢本就没有理由,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不存在逻辑和道理。就好像天上飘过一朵云,它形状特别,你感觉喜欢,喜欢就好,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并不肤浅,你也不会因为喜欢一朵云,去深入了解它的过去……”

用“肤浅”这个词去形容和定义他的感情并不恰当。审视固然是好的,但没有任何必要尖锐地指向自己。

但我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先问我:“那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知道,”我点点头,“当然知道。”

我可太知道他在说什么了,毕竟恋爱小说里都这么写!

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都不过是故事发生的形式,决定巧克力形状的模具。但撕开包装、送入嘴里,巧克力都是同一种口感,遵循了同一个剧本??

首先是在某一个瞬间,一方对另一方,或者双方同时产生了“异样的情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