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5第35章(1 / 2)

加入书签

照夜楼地上七层,地下两层,机关重重,密室极多,本应是极为隐秘的场所,但却坐落于闹市。路过的百姓从外头看上去,只看到一座极为华贵的风月场所,它牌匾上的名字也并非“照夜”,而是“添香”。

之所以说添香楼是风月场所,而不是青楼,是因为楼里的牌面不只有姑娘,还有书生与侠客,对来往宾客的身份也并无限制。客人们可以是郎君,也可以是娘子,可以是叟翁,也可以是老妪。来楼里的目的可以有很多,吟诗诵词、走笔丹青、弹琴对弈、品酒煎茶、切磋剑道,都是顶顶好的,但唯独,不行云雨事。而且添香楼的花销极低,有钱付钱,没钱,拿一幅墨宝、一曲瑶琴入楼,也是可以的。

少了皮肉和金钱的纠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容易升华,于是无数文人骚客将添香楼的楼众视作知己,而知己之间,是挖心挖肺没有秘密的。

所以沈钦才说,照夜楼是长安的耳朵,圣人的耳朵,也是整个大唐的耳朵,这里有四海消息、经年秘辛。

沈钦虽是楼主,但他并不出现在宾客们的眼前,他最常呆在照夜楼的地下密室。

地下一层是他偌大的书房,那里有各地州府呈上的消息卷轴,有朝廷各部官员的出身背景,还有一些大理寺和刑部已经放弃的陈年大案的卷宗。

地下二层则是阔大的牢房。

长安城的牢房很多,明面上的有刑部、大理寺、京兆府、金吾卫,照夜楼的这一处有所不同。上述四部的牢房无论是关押犯人抑或惩处犯人,需要严格遵照大唐律令。而照夜楼得圣人特许,对穷凶极恶之人,可以行法外之事。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枉法的权利,便很容易走上弄权的歧途。

所以大唐开国不过二十四年,沈钦已经是第五任楼主,上一任楼主被沈钦斩落下马,落得余生残疾,然而这已经是极好的结局。其他三位,皆是壮年横死,不得善终。

十八岁那年,沈钦未及弱冠,着一身白衣入主照夜楼前,圣人对他的嘱托唯有一句:“今日你好好地走进照夜楼,孤希望多年以后,你能从这里头好好地走出来,依旧如今日这般,白衣胜雪。”

可如今不过两年,沈钦在楼里,已经是从头到尾的玄黑衣衫。

黑色好啊,血落到上头,看不出来,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沈钦现下坐在一张太师椅上,面前是一张十字木架,上头绑着一个人,四十多岁的年纪,十分精壮,是个练家子。

这就是李行隐说的,抓到的人贩子。

十年前顾芳年在上元节走丢,但她并不是唯一走丢的孩子,那一年对长安城和京畿道的人来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不见童”。

贞观五年的长安和京畿道,丢失的孩子多达两百多人。

这些孩子有些找回来了,有些没找回来,跟之前有过的贩卖人口的案子无甚不同,找回来的这些孩子大都被卖到了无儿无女的人家。

大唐初年,朝廷对幼童走失案的裁定,是有些模糊的。

昔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百姓们过得苦,苦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穷人家孩子多的,为了换口饭吃,卖儿鬻女,虽不人道,但也算是有几分苦衷。故而大唐开国后,在民生尚未修养恢复时,官府对于父母自愿的孩童交易,只要买家不虐待苛待孩子,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贞观五年,大唐国力已经不再疲弱,“不见童”又实在太过猖獗,便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