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2第52章(2 / 2)

加入书签

“娘子您在说什么?张墨韵对谋害公主之事供认不讳,同您有何干系?”说完这句,香雪猛然意识到自己话多了,赶紧又道:“娘子既已身子大好,奴婢便不在府上叨扰,回去复命了。这是贵妃娘娘的令牌,娘娘说了,娘子日后若遇到棘手之事,可携带此手令去宫中求见,娘娘定当竭诚相助。”

贺小茶赶紧起身行礼,双手接过令牌,这是一份恩典,代表着日后她在长安又多了一重靠山。

香雪走后,荀书儿见贺小茶愁眉不展,便对兰璃裳道:“母亲这些天操劳了,年年如今身子好些了,您也回去休息吧,这里我来照看。”

经过上次贺小茶维护荀书儿,兰璃裳和儿媳的关系缓和许多,兰璃裳虽仍不喜她的商贾出身,但面子功夫如今已能维持下去。

她点了头,又嘱咐了贺小茶几句,便在吕嬷嬷的搀扶下回去了。

如今春息苑只剩下姑嫂两人,荀书儿便不再顾忌:“年年可是心怀疑问?”

贺小茶点头:“的确。张墨韵若是将公主错认成我,推其入水,我尚能理解,毕竟我同她结过梁子。可刚才香雪说,张墨韵供认她就是要害公主,那我便不能理解了。临川公主跟她又没仇没怨,她一出手就是要害人性命,不应该的。”

关于这一点,莫说贺小茶了,顾云亭和顾盈时身在朝堂中枢,听了大理寺和刑部之人对于此案的议论,同样百思不得其解。

贺小茶又道:“还有,当时公主手里只有一颗珠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证据,以张墨韵的个性,该是抵死不认才对,怎得这么快就抓到她了。”

这事荀书儿倒是听顾盈时说了:“要是依着大理寺查,必定还要耗费一些时日,张墨韵的事,是张家自己认的。”

“自己认的?”贺小茶惊异:“是什么意思?”

“公主手里抓着的那颗珠子,并非凡品,是千年的菩提珠。整个大唐,唯有大相国寺有。而且那珠子不是什么香客都能得的,要时常前往相国寺听经,要逢佛家节庆便向庙里进献手抄的经书,要常年供奉香火,并且家中要有清官或者大儒,才能得相国寺住持赠珠。长安城勋贵再多,但只要去问了相国寺,满足这诸多条件的人家,查起来也不是太难。张大人知道这事儿瞒不住,便将张墨韵绑了,去大理寺投了案,他自己也去太极殿磕了好几百个认罪的头。”

贺小茶心中震动,想起之前张家人过来做客的形貌:“张大人不是极宠爱张墨韵吗?谋害公主,可是大罪,他怎舍得?”

荀书儿叹息:“不舍得还能如何?张家不只张墨韵这一个孩子,她顶上的两个哥哥,一个今年刚刚中举入仕,另一个早晚也要走科考这条路。是搭上整个张家,包庇这个不懂事的女儿,还是大义灭亲,保护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张家的门楣,张大人难道会犹豫吗?”

贺小茶点点头,又问起害自己的人:“那两个意图侵犯我的人,罪责可明确了?他们是不是受昌国公府指使?昌国公可有受到惩处?”

荀书儿长叹一口气:“跟你涉足的这场戏相比,张墨韵只能算是宴会前的冷碟,年年,你这可是道大菜,烈火烹油,还要烧一阵子呢。”

贺小茶卧病的七天里,长安发生了许多事。

汤氏被贺小茶的凶相吓晕过去,被吴王侧妃许涤送回了昌国公府,可许涤随吴王进宫跟杨妃请罪的时候,被杨妃斥责不说,还听闻自己的弟弟被照夜楼带走了。

许涤连夜赶回母家,昌国公府因为汤氏的晕厥和许清的失踪乱成一锅粥。

昌国公他老人家七十多岁,素有心疾,走不了几步路就得停下喘一喘,一听说自己的宝贝孙子被照夜楼带走了,连夜就要进宫去求陛下开恩。

杨妃最后那句“吴王侧妃也不是非你不可”给许涤敲了警钟,接下来的每一步,她都得小心,否则自己的余生就要被断送了。父母糊涂的紧,想必有不少事瞒着祖父,她得问清楚才好。

许涤跟祖父打听清楚了照夜楼究竟是干的什么营生,便知道照夜楼不是随意拿人的地方。于是许涤开始质问自己的老爹、昌国公府的正头世子许寿,可许寿呼天抢地就两个字??冤枉。

许涤将杨妃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许寿:“阿耶!您难道要看女儿被吴王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