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3第33章(1 / 2)

加入书签

不得不说,沈砚山和裴之彻两方势力若能合作,便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虽说一开始,沈砚山那方不太相信裴之彻会真心相助,生怕突然来一刀背刺。

裴之彻那方,忽然要听一个柔柔弱弱的文官指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他们也快闹了。

更甚至,上头两个主本来就不对付,就差当面亮刀子的那种,站在一块,便是剑拔弩张,知情人都觉得这事儿要掰。

没想到事儿真的成了。

对此两位大人的说辞皆是滴水不漏,一个假惺惺说什么“替百姓做事,哪里会有二心啊”,一个又板正地表示“为国为民,自当鞠躬尽瘁”。

啧啧啧,这话落入旁人耳中,只觉太阳要打西边出来了,让人不敢置信。

此番推行新律主要是在原先《天成律》的基础上根据国情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又补全注疏,收集本朝百年来各地的特殊案例作为“定例”。

天佑开国,乃定乱世,太祖皇帝与诸位大臣参照前朝律法,编定最初的《天成律》,以名例为首,统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后加补杂律一篇,共五百一十二条。初期以重典治国,希望用雷霆手段斩除遗留的问题与不良风气。

而后太宗开创盛世,举国上下,海晏河清,注重礼教,废凌迟与肉刑,以平典治国。景文帝与天明帝承太宗之风,愿以仁和治世,法外酌情,时人称善。

待灵帝之时,世家门阀独大,文臣独揽大权,官僚相护,科举被士族垄断,卖爵鬻官数不见鲜。更有甚者,在朝廷之上目无尊卑冲撞圣体,灵帝大怒,故而重用亲兵,倚重宦臣,设廷杖之刑。灵帝在位十九年,光是因廷杖而死的官员便有一百三十四人。

而后的嘉安帝,延续灵帝作风,因身为皇子之时多与世家有所不快,在位前期专喜以酷刑惩治官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剥皮实草,将人皮剥下,塞满杂草挂在城墙上示众。那段时间朝野震动,人人自危。

天宁帝继位之时,便有效仿太宗治国理政之举,三年积累下来,才开始真正行动,最先落脚的便是这律法。

改律之事足足花费三年,期间朝廷动荡,直到天宁六年才彻底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天宁五年,昭明太后下旨,废除贱籍,纳入良民,命地方官员统计人数,由官府开垦荒地,广兴农业,鼓励脱籍之人务农或以蚕桑为业。

但政令推行下去收效甚微,时过一年却不过是杯水车薪,真正能够重归良籍的也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

斜阳余照,院墙底下负责发放粥米的铺子旁。

沈砚山收了东西,估摸了下时辰,走近几步,看向蹲着的人笑道:“泠月,我们该回去了。”

“好,我这就过来。”程素朝抬头,摸了摸眼前小姑娘的脑袋,看着她吃完手里的馒头,帮她擦干净嘴巴才缓缓起身,叮嘱道,“你回去吧,注意安全。”

“多谢大姐姐。”羸弱消瘦的小姑娘点了点头,将手擦在破旧的粗布衫上,才三步一回头地跑回去了。

此地为江南一处受洪灾所困的小县城,云长县。她代谢煜南下视察,正好与沈砚山一同前来赈灾,就近视察下百姓的日常生活。

光是最开始的半个月,就处置了十几个贪赈灾银的官员,清廉为民的官员少之又少,甚至还多被排挤。这赈灾不力,受苦的只会是底层的老百姓。

地方与都城消息来往不畅,常有贪官欺上瞒下之举,便需委派信得过的大臣巡抚各地。

不过,此番沈砚山会做这个钦差大臣实属意外,若不是巡抚刚好被贬,又凑巧她这个太后代替皇帝微服私访,他大抵是不需要出这趟远门的。

粮米紧缺,为了能确保各地严格执行,需要考虑和做决策的地方也很多,他们两个人和随行的官员夜以继日,每日睡不到三个时辰。

一个月下来,一群人都清瘦许多。

她跟上沈砚山,遥遥看了眼聚在一起的小乞丐们,长叹一声,收回视线:“没有解决的法子么?士族之中如他们一般年纪的孩子,还在书斋中学习,哪里需要为温饱而烦恼。”

“政令颁布,由上至下,急不得,至少如今都城之内开设的学堂已然可以供普通老百姓的子女识字上学。”沈砚山开导她。

都城开设讲堂,却并不讲复杂的古典经文,而是先教学字,一级一级往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