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梦境杀死太子的真凶(1 / 2)
翌日景赢跟随大理寺卿刘真暗中前往东宫,据说此次乃是密旨,永承帝找到大理寺卿刘真要他私下查验太子妃死亡的真相。
刘真没有带两个少卿,是考虑两个方面,一来陆少卿是被太子举荐的,二来唐少卿是太子的政敌唐家的人。
景赢被刘真选中,很大可能是因为最近永承帝对景策十分提携,且景策名义上的立场是中立的。
景赢察觉到这里,忽然觉得大理寺也是一个小小的朝堂,两位少卿代表朝中两位皇子的党派,而刘真则是永承帝的亲信。
三足鼎立,果然稳固。
高旭这次打扮得很是干净华贵,一如初见般温和,除了眼中偶尔闪过些阴霾。
高旭陪在一侧,灵堂中摆放着太子妃的尸体,仵作罗匀不敢冒犯太子妃,正踌躇不前,被高旭直接叫上去,
“孤不会追究你,你务必要仔细检验,还她一个公道。”
三刻钟后,罗匀出来禀告,“娘娘乃是中暗风而死,身体出现发胖迹象,肉泛白色,口眼皆紧闭,但有唾液自口鼻流出。
奴才预计娘娘的死亡时间应该在昨日酉时前后,如今全身梆硬,正是尸僵得最厉害的时候。”
景赢追问,“殿下,太子妃可是素来患有头疾?”
深锁,“是,秀秀她的确素来缠绵病榻,每到秋冬便格外惧寒。”
景赢复问,“太子妃出事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为何说是东宫又开始闹鬼了?”
提到这件事,高旭神情变得奇怪,嘟囔说道,“那天,是有些古怪,”
高旭面色有些赫然,眼中划过丝愠怒,毕竟最终这段时间因为陆淌和徐汾的事情徐家处于风口浪尖,
而且拿这件事做伐子讨伐徐家的还是他的亲弟弟高钊。
徐秀是高旭的太子妃,亦是徐邈的嫡长女,虽不曾为高旭孕育子嗣,但是多年夫妻相伴,情谊深厚,
且徐秀虽身体孱弱,但是还是能将东宫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唯一美中不足的只有子嗣。
直到徐家出事,徐秀求到高旭跟前,高旭正恼怒徐家人不识好歹,
居然暗中跟唐家勾结,是以对徐秀说了些许重话,二人不欢而散,从那日起徐秀就将自己关在殿中,闭门不出。
高旭心存芥蒂,自然没有去哄,何况如果被查出更多徐家和唐家勾结在一起的证据,高旭也根本不可能容忍徐秀这个太子妃的存在。
更甚至,高旭内心逐渐产生一个黑暗的想法,他怀疑膝下多年无子嗣,正是因为徐秀,
徐家若是从一开始就依附于唐家,选择站在洛王高横那边,那么徐秀自然就会不遗余力地打压太子的子嗣。
高旭本来就因为膝下无子备受诟病,若是这件事的幕后黑手是他曾以为最值得信赖的枕边人徐秀,那高旭想亲手杀死徐秀的心都有了。
高旭还残存一丝希望,徐家只是被陆家拖下了水,徐家的主要立场还是在他那边,
但是高旭又在想,他根本赌不起徐家的忠心,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徐家已经丧失了为他、为赵家卖命的可能
??徐家犯了官场大忌,在选定立场之后又摇摆不定,与政敌藕断丝连。
高旭知道,当高钊火烧齐乐堂并且带陆淌回京定罪的时候,赵家就已经做下了决定,
这既是赵家对妄图左右逢源的人的威慑,也是对那些背叛赵家的人的惩罚。
甚至高旭还知道,再过不久,待到徐家被满门清算,待到唐家被折腾得元气大伤,
待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徐秀会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病逝,体面地结束她这一生。
但是高旭没想到的是,徐秀会死在这个鹤唳风声的时候,徐秀的死又将高旭、又将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东宫推上风口浪尖,
高旭不无阴暗的想,徐秀就是故意的,她是故意自杀,妄图以她的死来让他不得安宁,妄图挽回徐家的败局,妄图帮助高横。
高旭心中戾气横生,他想,除了因徐秀之死而被永承帝多番训斥外,东宫又要被大理寺彻查,
高旭对徐秀原本存着的那么点情谊顿时荡然无存,本来徐秀陪在高旭身边多年,徐秀死了高旭怎么也会些悲伤,
但是此刻的高旭却一丝悲伤也无,对徐秀的态度连只小猫小狗都不如。
昔日的浓情蜜意顷刻间化作利剑,一点点穿凿着高旭的心,
高旭更多的是愤怒和怨憎,他不想再看徐秀的尸身一眼,甚至死后也不想和徐秀埋在一起,
高旭无比希望徐家全族尽快为此付出代价??背叛他和赵氏的代价,
这般高旭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徐秀弃尸荒野,不让徐秀脏了皇陵的地??
大概是因为,在高旭心中,徐秀早就已经丧失作为太子妃的资格了。
高旭抛开对徐秀的憎恶,对大理寺来的几名官员讲起徐秀死亡那天发生的事情。
徐秀被发现死亡的时辰是在戌时三刻,彼时东宫中又四处都飘荡着猫儿的啼哭,引得人心中不适。
徐秀的侍女往常会等徐秀用完餐后将碗筷端出来,那日迟迟不见徐秀唤她进去服侍,侍女觉得有些异样。
终是挨到太阳都落山,猫叫不止的时候,侍女壮着胆子询问徐秀,但是却没有得到回答,最后侍女进入殿中,发现了徐秀的尸体。
彼时的徐秀就是仵作罗匀说的那个模样,尸身异常的肥胖,肉色泛白,按照高旭的理解,
徐秀中暗风是由头疾导致的,但是徐秀一直将养得很好,怎么会突然中暗风致死呢?
高旭将其归咎于猫妖作祟,因猫妖吓得徐秀心悸,从而诱发暗风,最后因徐秀自己闭门不出,错失了宫人救治她的机会,导致徐秀不治而亡。
景赢敛眉,可是之前东宫闹鬼的时候徐秀也不曾出事,怎么这次就出事了?
高旭这话倒像是刻意在为自己洗脱嫌疑,如今朝堂之上风言风语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