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0通灵(2 / 2)

加入书签

“以承,别急。”以墨柔和道,“你想说什么?”

景以承因这熟悉的口吻稍稍平静。

他从怀里掏出帕子擦拭冷汗,徐徐道:“景安王室绝无怠慢的意思,只是众朝臣十分感激墨郎中与几位贵客,故向父王提议,百官并列途中,夹道参拜。”

说罢,众人随引路宫娥进宫。

回溯以墨初至景安,是个双瞳剪水的小女娃。

来人女官模样,牵着小子装扮的以墨往深处去,却三过宫门而不入,像是围着宜和宫不停地绕圈。

女官生怕把身边的小人弄丢一般,手上牵得严紧,边走边忍着气儿,轻声交代:“贵人,您可得将这回宫的路给记牢了。倘日后在宫里失了道......没人能帮你的。”

以墨抿着唇,将高墙红瓦、青砖枯木默背一遍又一遍。她对这一亩三分地的刻画日渐清晰,也再未见过那位领她认路的女官。

那天景安王后嚼干了舌,将以墨扔在距宜和宫百步以外的宫道上,她才听洒扫的老涓人说,宜和宫从前确有一位掌事姑姑,是景二殿下已故生母的陪嫁丫鬟。

现今展眼再看,这一路的长墙高门其实没什么不同。

只是她与景以承相伴的岁月里,二人皆未踏出宜和宫的门槛半步,便也不曾在这深宫大院中失道。

果如景以承所言,众人堪堪走了小半截,即可见不远处伫候参拜的朝臣。

以墨粗略一观,沿途长揖之人没有成千也有数百。他们无不是满面红光,尚未扶正乌帽,便高呼着举手加额,恨不得涌上前来叩拜。

定睛,能看清诸臣饱含热泪。侧耳,吆唤的字句间甚且隐隐带颤。

暮然回首时,以墨似乎又听见了那位掌事姑姑千叮万嘱,也是这般颤声难抑。最显而易见的分别,即后者毫无欢欣,尽是凄迷。

对于各式阿谀逢迎,宁展习以为常。时下满目挚诚的朝臣近在面前,他反而不比平日从容,忽感当之有愧。

坊间虽不乏肺腑之言,但再怎样吹捧,毕竟与他相去甚远。

赞语谢词漫天塞地,当中不提名讳,更多还是“贵人”“贤士”地唤,却不知哪处角落猛不丁冒出一句:“宁世子!是宁世子!”

天下之大,贤达明君何其多,任人如何乐善好施,也无法遍及苍生。

“可他宁世子不一样啊!不是他在七州大典上秉正直言,凭大伙儿势单力薄,保不齐要被那深宫毒妇欺压到几时!”

诸如此类饭后闲话,常年能在景安各地听到。

七州大典后,景安王后,连同蜷于其母族羽翼之下迫害百姓的庸官悉数失势。时至今日,景安对宁展的褒扬尤其频繁而浮夸。

因为不单是庶民过去的日子苦不堪言,景安王后肆无忌惮,伙同族亲屡屡将手伸向朝堂,搅得群臣成天掰着指头盼告老,泰王对此束手无计。

诚如琅遇震王所言,拔舌那位岂止是百姓的恩公?而当年助恩公一臂之力的展凌君,方今保全神医的宁世子,则活是景安福星才对。

这声“宁世子”出口,堪称福星降世。

景以承对宁展那张假皮残存多少印象,景安臣民亦复如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