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18章(1 / 2)
夫妻二人在陈家村这个年总算是热热闹闹的过完了,在乡下地方,宋策作为新出炉的举人老爷,又赶上年关,从初五开始一直热热闹闹的庆到了初八。
因着陈家村出了个宋解元,一时间村子的地位扶摇而上,今年官府的“登人”派来的衙役们比之去年要客气许多,“登人”包括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姓名、年龄、人口关系以及产业、牲畜等。往年有新出生的婴孩,父母需要到村里找到里正,由里正带着父母孩子去往县城师爷处登记户籍。而今年,陈家村除了衙役外另有一名师爷跟随现场登记在册,这是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的待遇。
除了这些,陈家村的村民明显感觉村中的治安好上了许多。以往快到过年的时候,附近几个村子总有一些地痞无赖来村中偷鸡摸狗,连上门威胁直接讨要银钱食物的都有,可是今年,村民们过了一个十分祥和热闹的新年,连出门在外遇到地痞们,只要说是陈家村的人,那些地痞最多嘴上花花两句,再也没了以往那些嚣张态度。
连一些在县城里讨生活的村民或多或少有了些感觉,以往酒楼、客栈、富户老爷们家还有克扣银钱的,一听是陈家村人,对他们也客客气气的,克扣月银这事儿也再没发生过。
所以今年周家收到的东西比之往年要厚上不少,村里人没什么进项,但多是朴实人家,家里攒着的鸡蛋、上山捡的山货、一捆柴火、一包茶叶、一块腌肉等等。方氏不是那种好占便宜的人,每次都推辞不要,但架不住村人动之以情,没办法只好收下,但每次都会回些同等价值的东西,村里人也能看出来方氏和周木匠是个厚道人,走动的也越来越频繁,如今的周家在陈家村别提多受欢迎了。
这个年宋策和杜宁晚并未东奔西走,因为方氏早就放出话来,明年初自家儿子还要去京城考试,村里人也有眼力见,除了几家往日里来往便密切的,都识趣的没有上门打扰,恐误了宋解元的锦绣前程。
到了初十这天,方氏、赵阿婆、杜宁晚和周云慧一起在堂屋做水团(汤圆),其实就是将捣碎的糖放进赤豆或绿豆里煮成一团,外面用生糯米粉裹住大小相同的团子,隔水蒸或者放滚水中煮开都可以,今年宋策中了举,还是头名的解元公,方氏和赵阿婆一拍即合,决定再用油炸制一盘出来。
看着杜宁晚仔细教周云慧捏水团的样子,方氏笑问道:“晚娘,你们小两口准备什么时候去京城?”
“夫君原定的是过完初五便动身,我父亲说不必那么急,让我们出了十五再去京城也不迟。”杜宁晚说。
“如今你们俩身边也没个伺候的人,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你别累着身子。姨母也没去过京城,想必京城离着咱们村里很远吧!”赵阿婆问道。
杜宁晚把手中包好的水团放下,笑着说道:“姨母不必忧心,无论是车马行还是客栈都有使唤的人,如今我与夫君成亲,理应我去照顾他。我家中原本有个侍女,如今她家里给说了门亲事,她便不好再跟着了。咱们家临时请人虽说也容易,但到底不是自家人,用着也不放心。”
方氏忧心道:“县城里不是有中举的举人老爷吗?你们与他们也可以结伴赴京,也好有个照应。”
“娘。”宋策拿了本书走到堂屋来,温和道:“我与娘子正是新婚,与他人同行多有不便,过完年在县城里找上京城的车队也不难,娘和姨母就不用担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