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章 文御(2 / 2)

加入书签

所有能辅助文林馆扩散影响力的印书局、辑事厂等部门,就能隐藏在其下,随着文林馆水涨船高,成为幕后那只无形的大手。

高洋因为权力的本能,有提防的心理,但他没有后世的经验和开阔视野,根本不能预见高殷的计划和目的。

像原本的锦衣卫和东厂那样做些秘密警察和特务政治的事?这当然是有必要的,毕竟大齐是封建帝国,不能太自由。

但即便被高洋否了,只要他不否书局的事情,那迟早还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无非是慢些。

等高洋一死,高殷便登基即位,最后的压制变成了最大的倚仗。

就算未来会创造出一个怪物部门,那也和高殷无关了,他还能管之后的事情吗?未来的皇帝是吃干饭的?隔壁的北周做得井井有条,还灭了北齐,但还不是一个不慎就被杨坚篡权了吗?

高殷只需要比北周做得更好就行了,没必要陷入无限的完美主义内耗中。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在他的命令下,李鹤、周逸、姚双、黄喜各自带人去开展工作,无论是印刷厂的选址,还是书局的建立,以及工人们的招募,最初制度的建立,都需要大量人手和时间。

高殷也没打算一日就做完,先是在大都督府内处理今日的政务,随后召来赵郡王高睿。

“叔父,我有些事情需要部署,劳烦您记一下,对外宣布。”

高殷的长史高睿是高欢族侄,时年二十五岁,性格孝顺温和,文武兼才。

他刚满月,父亲就去世,因此极其喜爱《孝经》,读到“资于事父”这句话,总会泪流满面,抽泣不止。

大家都是爱孝的人,高殷和高睿很有话题,性格也处得来,因此私下关系非常好。

高洋也很喜爱高睿,当时高殷监国,开大都督府治事,高洋十分重视大都督府的僚佐人选,最终选择了堂弟高睿作为大都督府长史,并官拜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也属于宰相序列,作为高洋的宰相和未来太子的辅政重臣,高睿可谓是铁杆太子党。

实际上,高洋对高睿的期待可不止这样。高洋临死前,对邺城禁军的掌握,分配给了高归彦和可朱浑天和;而与晋阳军方的联系,则由高睿负责牵桥搭线。

可惜高睿没能为高殷尽心尽力,最终也进入了高演的新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