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君子一诺值千金(1 / 2)
毕菱将竹帘撩开一条缝,见王骥直奔紫云楼而去。
公主原定伏缨等人乘红船沿江而行、一路唱曲,再由周迈安排婢子扮作闺秀,埋伏初到长安、不识京中人物的藩镇质子,引他们与红船相遇,以平康坊命案作饵。
随后红船泊在内湖继续奏唱《檀郎怨》,传风声入帝妃耳,却不明着挑破。
宴席上,贵妃必会提及侄子韦檀尚主之事,公主只需借婚事诱质子争相表功,逼出“韦檀”姓名,便可一石二鸟,解被迫联姻之困。
可谁曾想韦檀在此关头竟敢至曲江赴宴,还正巧与质子们遇上、起了冲突,结果被王骥这条蠢鱼早早咬了钩。
未能依计行事,毕菱却并不觉挫败??
当日公主道出计谋,毕菱便隐隐为霍玄恭忧心。
他身为藩镇质子难以避开此事,可受他两度援手,毕菱自是不能坐看他卷入风波中。
虽则他为人端方,不会在宴席之上鲁莽逞能。
可若其余质子和韦檀做不成驸马,联姻之事是否就注定要落在霍玄恭的头上?
这想法当时只如虹光一现,匆匆从毕菱心头掠过。
可直到今日她隔着纸窗看见他拱手相询,那股思绪再度翻涌起来。
若圣人真有意安排霍玄恭与永宜公主结姻……
质子并非终身困守长安,待藩镇节度使更迭,便会有新的质子替换,届时公主兴许要跟随霍玄恭回幽州,远离权力中心长安。
更叫人悬心的是藩镇势力日渐庞大,蠢蠢欲动。
若幽州在永宜公主成婚后谋反,即便她深受圣人爱重、能逃脱死罪,恐怕也再无法有今日的显赫尊贵。
这桩婚事于公主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还不如嫁给韦檀。
公主借机狠狠打压韦檀,只是不甘心被京兆韦氏从自己身上攫取权力。
若远嫁幽州成为公主心头悬起的利刃,毕菱不敢设想她会为杜绝此患做出何事……
霍玄恭自幽州至长安的路上就处处谨慎,倘若因此命断长安,是她毕菱绝不忍见的。
恰好事到如今出了变故,毕菱临机应变,立时拿定主意。
这是毕菱自小生出的脾性??她独来独往惯了,年少时自觉诗才过人,兀自沉浸其中,并无闺中好友。
后来遭逢大变,她自洛阳至南北各处煎熬度日,满腹心事只能说与自己听。
庸人无断,奴仆微贱,一旦遇上变故绝不敢也不能做决断,定是要想方设法去禀告上官或主人,战战兢兢地坐等吩咐。
毕菱偏偏两样都不是。
她能为陆逢春的事低头,也想借公主的权势行事,可她没有俯首承命的自觉。
毕竟她逃出生天,可不是为了将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任由摆布。
此刻她直接指示船夫悄悄靠岸,回首同伏缨说道:“不宜再唱《檀郎怨》,拣首喜庆欢愉的,以免惹祸上身。”
伏缨与王阅真都以为这“卫柳”是背后权贵的喉舌,不疑有他,立时合计奏唱哪首歌谣。
小船划入柳阴中,毕菱上岸前发觉他们还在嘀咕商议,索性替他们定下:“殷尧藩那首写上巳的诗正应景。”
待毕菱没入菰蒲葱翠之中,小船点水离岸,船上传出响遏行云的金玉之声,与方才幽怨含恨之音判若两人。
“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
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
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
吾师无所愿,惟愿老烟霞。
曲水公卿宴,香尘尽满街。
无心修禊事,独步到禅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