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44章(2 / 2)
“哎,我就知道,姥姥姥爷心里只惦记你,我们仨都是捎带的。”
贺明国也跟上弟弟妹妹的节奏,说:“算了老二,我们就是负责送货的,年货已经送到,就自觉滚蛋回家吧。”
听了俩哥哥的话,贺小弟懵懂地从炕上爬起来:“啊?我也走?”
四兄妹这么一闹,屋里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气氛顿时一松。
这一通下来,表嫂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眼睛还盯着炕上的吃的,手上有一搭没一搭拍着怀里的婴儿,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贺明珠没管她,和大舅拉起了家常。
表嫂是隔壁村的,家里重男轻女,她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照顾弟弟,天天围着锅台转,眼睛只有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心里总觉得别人多吃一口她就要少吃一口,年纪轻轻就养成一副乌眼鸡脾气,即使嫁了人这脾气也没改,眼睛从娘家转到婆家,天天盯着家里人是不是多吃多占。
但许家的家风正,从来是儿子女儿平等对待,有能力的就多扶持,将来有余力了拉家里一把。
当年贺母有出息,许家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她上中专;贺母有了能力,想方设法送弟弟去当兵。后来大舅当兵后没能提干,退伍回乡后做了村里的生产队长。
因着贺母的模范带头作用,许家村里的很多户人家开始重视培养女儿,陆陆续续出了卫生员、大队会计、村办小学老师等吃公家饭的人物。
许家村里“女儿是赔钱货”的老思想一扫而空,即使是最顽固的人也得承认,虽然女儿不传姓,但女儿也没比儿子差太多。
然而表嫂对此非常看不惯,她的思维已经在娘家固化了,理直气壮觉得女儿是外人,连带着外孙是外人中的外人。
虽然她自己也是女儿,但这不影响她想把许家的女儿们都赶出家门??欢迎来送钱送物赡养老人,但一分钱都别想占家里便宜!
俗话说得好,“外孙是狗,吃了就走”。
既然贺母都不在了,凭什么让贺家人来蹭吃蹭喝?!
就算贺母还活着,也不该带这么多孩子来娘家吃吃喝喝,农村人一年到头辛苦种地,才挣几个钱、打几斤粮食?等到五六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库房一粒粮都没有,难道还能全家去城里投奔贺母吃商品粮?就那几张粮票,他们自己还不知道够不够吃呢!
表嫂的怨愤无人在意,毕竟家里现在还是大舅当家,他乐意招待已故姐姐的孩子们,儿媳妇最多也就只能说几句酸话。
但这也让大舅非常没有面子,表情僵硬,笑不出来。
贺明珠是调节气氛的高手,聊了会儿家常,就说起了自己最近做的卖饭生意,土豆萝卜消耗量大,隔三差五就要去附近农村集市上找摆地摊的订几百斤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