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太医院冤案三(2 / 2)

加入书签

吕右垂下脑袋思索,倒吸一口凉气,“大约是当值太医临时告病,或者有其他要务在身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改宣放值的太医出宫探视。”

当值太医临时告病比起谎称要务在身的可操性要高,至少前者无需担心再背上个欺君之罪的名号。可是太子与许子溪如果要在中间多制造这么一环来增加破案难度的话,诬陷张京墨一事的保密性就会大幅降低。所为事以密成,他当真会冒着被张京墨发现的风险如此大费周章地从中周旋,就为了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秋后算账时给探案者增加难度?这未免也太不符合逻辑了。

“改宣的人选由谁来定?”

“那自然是御医主了。”吕右虽然进宫的日子短,许多规条都未能烂熟于心,可这一点他还是能够肯定的。

经此一言沈清沉便理解了,许子溪有一个既不用冒险,又可在此事上加一道保险的法子。如此一来他既不用担心皇帝赐御医探视的时间不可控,因为皇帝无论何时赐医,他都只需直接令张京墨去探视即可;二来也不用大费周章地团结整个太医院,就为了诬陷张京墨一事,因为他自己一个就能做到这其中的所有准备功夫。

可是既然这样的理论能够成立,也就意味着沈清沉从前的推理大多数都不受用了,当值表与出诊记录都不能再作为指证许子溪与太子的证据了。那么此案又该从何查起?沈清沉一筹莫展。

对着现有的线索,她只得重新梳理,希望能从中获取从前遗漏的蛛丝马迹。

她现在从张之儒处得到的线索是张京墨被诬陷利用职便在太医院处偷换药材,以此谋取私利。又已知参与诬陷一事的人有且仅有四位,倘若被当刀使的皇帝不算的话,那便是张京墨、许子溪、许昌与沈驰润四人。

从开头来推理的话,这案子一开始就不可能是倒卖药材的两人故意将事情捅出去,再去寻一个替死鬼。倘若他们是故意把这事捅出来,再找一个替死鬼帮他们背锅的话,同样的,他们也会有被查到头上的风险。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两个一定不会优先选择将此事说出去。有了倒卖药材一事被发觉,他们才会动了想要找替死鬼的心思。所以他们设局让张京墨替死一事,一定是偶然触发的。

有了这一层的推理,再来想为什么是张京墨?两人倒卖药材牟利的事,太医院上下都知晓,为何唯独要诬陷张京墨?两件事的关联,沈清沉本不太确定。可经过吕右将药材调换回去一事,便可知道太医院上下对两人利用药材谋私利一事的态度,大多都是默许与盲从甚至是附和的。既然大部分的人都不会选择将此事说出去,就更不可能导致此事败露,也就失去了作案的先决条件??谋私利一事东窗事发。所以选择张京墨替死与谋私利一事东窗事发存在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