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第210章 风雨将至,各方反应(1 / 2)
第210章风雨将至,各方反应
耶路撒冷王国,从其建立之初开始,就是法兰克人的国度。
这是王国建立的基石,没有法兰克人一波接着一波的十字军,就不可能有这个国家的延续至今。
但问题在于什么?
问题在于王国,真的能够依赖于十字军就能长久存在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
只要这个国家里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民,依旧被视为潜在的敌人。
一旦西欧的十字军力量衰落,穆斯林群体的共同意识强化。
那么十字军诸国势必覆灭,再无重建的可能。
国土上的穆斯林,可以说自己迎来了“解放”。
初来乍到的十字军,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说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
但伊莎贝拉、巴利安、麻风王这样人,能去哪里呢?
国家彻底覆灭之日,即他们无家可归之时。
他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必须凝结出一个新的认同。
盖里斯的出现,使得新认同有了诞生的基石,使得他们的选择不再一厢情愿。
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也并非首次。
911年“步行者”罗洛与当时的“糊涂王”查理三世达成和平协议。
后者将鲁昂及其周边土地赠予罗洛,换取对方的效忠并要求对方改信基督教。
仅一代人之后,诺曼人诞生了。
法语取代了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基督教信仰取代了北欧众神。
这些维京人的后裔,堂而皇之的融入进基督教世界,并在后世“私生子”威廉的领导下、征服英格兰。
当然,诺曼人的出现,是难以复刻在中东地区的。
可由于盖里斯的出现,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他们都出现了一个新的选择。
一个对旧信仰呈明显包含关系的选择。
创造一个有别于天主教秩序的全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耶路撒冷便可以居于其中。
说的粗暴点,就是可以通过盖里斯,争取到更多、更多的本地盟友。
这盟友不只是国家,也是民族、更是那些东正教徒和穆斯林。
十几万人的法兰克人,面对伊斯兰浪潮,便是一条随时会倾覆的海船,在任何一个暴风雨夜,都可能船破人亡。
可如果有上百万认同盖里斯的人,那么面对伊斯兰浪潮时,将是一座礁石,任凭海水冲刷都能巍然不动。
而若是有几百万人相信圣言已经重临大地,盖里斯是行在人间的圣者,那么就将有一次全新的、自三教圣城耶路撒冷为策源地的浪潮,冲向欧陆大地四方。
这并非是要建立什么庞大帝国,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中东这片土地的宗教格局发生变化,势必有利于王国的延续。
因为国家的可选择的未来变多了。
基于这样的未来目标,那么王国中的东正教徒、还有穆斯林群体,其实便是潜在的“同族”,是可以上桌一起吃饭的对象。
还有一点便在于,伊莎贝拉同旧贵族群体的对抗,并不是为了将权力收归于自己,而是真的要把权力集中于君临议会。
因为唯有这样,才能既用盖里斯的招牌统一人心,又用实际的政治利益将大家捆在一条船上。
权力与责任是匹配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
谋求无限的权力,便意味着无限的责任。
如果不让人上桌吃饭的话,那么上不了桌的人,终有一日会连桌都给一同掀了。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尉缭子
提尔的行宫中,伊莎贝拉与巴利安,还有其他几名骑士,正在进行着各种计算。
提尔领也好、贝鲁特领也罢,并非是什么面积广大的领地,通过初步的走访,或者清点。
虽然不足以将两片领地的人口情况彻底了解,但也足够确定大致的村落数量,以及宗教情况分布。
从这些繁杂的数据中,冷着脸的伊莎贝拉坦言道:“全面放开选举,是不可行的,这点盖里斯也承认。”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们也不需要全面放开选举。我们只是需要希腊人和撒拉逊人中,诞生一些头面人物,能够和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由于我们自身情况,被选举权也需要做出更多的局限。”
一旁的巴利安等人,也都清楚伊莎贝拉口中的局限意味着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