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章 倭寇造无间罪,我等杀倭功德无量五千字章(2 / 2)

加入书签

兵力不足便打不起追歼仗,只要将倭寇赶跑便要见好就收。

林十三等人终于来到了盱眙城门前。

五十九岁的瓦氏夫人朝着唐顺之一拱手:“在下女官参将总兵,瓦氏。”

唐顺之拱手:“在下兵部职方司郎中,唐顺之。久闻瓦氏夫人威名,失敬失敬。”

瓦氏夫人没了刚才在马上的飒爽英姿。她不住的咳嗽:“哦,咳咳咳,原来是,咳,唐郎中。”

林十三也一拱手:“在下锦衣卫北镇抚司总旗,林十三。”

瓦氏夫人皱眉:“锦衣卫?把俞帅和戚将军抓起来的锦衣卫?你们的脑袋是不是被野狗吃了?”

林十三哭笑不得,忙不迭的解释:“抓俞帅、戚将军的是南京锦衣卫。并非我们北镇抚司。”

瓦氏夫人上下打量了林十三一番:“看你一身是血,今日也算跟倭寇拼了命,是条好汉。”

林十三道:“幸得瓦氏夫人相救。否则我跟这些锦衣卫的袍泽,今日全得殉国。”

瓦氏夫人夸赞道:“你们都是锦衣卫?打得不错。我看你们不足百人,脚下得有二三百倭寇尸体。”

林十三道:“这是唐先生指挥得当之功。”

就在此时,一个四十多岁的和尚走了过来。和尚左手做佛揖,右手则拎着一根包铁长棍。

唐顺之问:“大师是?”

和尚自报家门:“噫,俺是河兰嘞!小庙嵩山少林寺。贫僧月空。”

注:考证了下。嘉靖抗倭时期的协守淮安的僧兵是来自于嵩山北少林。上章写成了南少林,错了。已改。

林十三惊讶道:“少林寺是小庙?大师过谦。您和一众师父不在河南念经,怎么跑到浙江杀倭来了?”

唐顺之在一旁解释:“林传奉你有所不知。嘉靖三十三年

感慨完,林十三带着幸存袍泽前往刚才的阵地,救治身受受伤的兄弟,为阵亡的兄弟收尸。

今日一战,锦衣卫百余人,战死二十五人,重伤三十四人。

林十三将伤员安置在盱眙城中修养。战死的则先行入棺,等待锦衣卫派人来迎棺回京。

人都是会成长的。这一场恶战让林十三成长了不少。

原来,这世上不光只有那些只知内斗的狗蛋子文官。还有一批为了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的国之脊梁。

众人打算在盱眙城歇一晚,明日再出发南下。

林十三和孙越、沈惟敬、唐顺之相互帮忙包扎着伤口。

林十三道:“唐先生,我不明白。淮安有整整一个卫、四个千户所、十一个百户所。加起来有卫所军上万人。他们就坐视倭寇随便攻击各个县城?”

“另外,昨夜咱们夜袭倭寇。轻松杀五十人。去年为何五十多个倭寇能够横行江南?”

唐顺之答:“你问到了点子上。卫所军制乃是太祖所定,当初太祖曾自豪的说‘咱养百万兵而不费一文’。”

“可卫所军制到了今天,却早已朽败不堪。士兵沦为了卫所军上官的家奴、雇农。”

“如果你是卫所军士兵,你为何要去打仗?打赢了,赏银恐怕还不够还借上官的高利贷。”

“打输了,脑袋搬家。”

“少林僧兵能打,是因他们有佛家之大信仰。你跟一群卫所军老粗谈什么大信仰?没用!”

“广西狼兵能打,一来是因他们故乡民风彪悍。二来是因他们是朝廷特旨拨发饷银。且瓦氏夫人从不克扣。”

“你给卫所军拨军饷试试。户部拨下来一百万两银子,先是各省都司衙门分一分,兵备道衙门分一分。总兵、参将、副将,诸卫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镇抚、百户、总旗再层层扒皮分一分。”

“真正落到底下士兵手里,恐怕只剩下几个铜钱。”

林十三听了唐顺之这一番宏论,感慨道:“照您这么说,东南三十万卫所军就都是废物,抗倭根本用不上。”

唐顺之颔首:“没错!打起仗来,他们站脚助威,敲敲边鼓倒是可以的。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