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李时珍与郑若曾四千字章(2 / 2)
大明的权贵缙绅之家有减税甚至免税的特权。有土地的百姓为了少缴税,自愿将土地挂靠在权贵缙绅名下,给予一定报酬,此谓之“投献”。
郑若曾又道:“徐氏子侄是出了名会在徐阁老的职权范围内经商。十七万亩这个数字还在年年增加。”
林十三道:“松江的地都成了徐家的。那百姓呢?吃什么?”
郑若曾答:“自然是给徐家当雇农。”
正值盛夏,林十三望向旁边的一块水田。只见水田中有祖孙三代人正在拉着三角铁犁耕田??三代人皆光着屁股,没穿衣服。
林十三道:“这家人耕的是徐家的地吧?他们怎么都光着身子,不着寸缕?”
孙越插话:“难道徐家人不顾自家雇农的死活?”
“噗嗤”。郑若曾笑出声了:“这位胖上差。你会在意你家的牛马牲口光着身子嘛?”
“在徐家人眼里,这些雇农就是牛马牲口。”
郑若曾的话虽刺耳,却是事实。
江南大族之间相互看不上。出自昆山郑氏的郑若曾对华亭徐氏不以为然,这才满嘴大实话告知锦衣缇骑。
林十三道:“十七万亩田,徐家一年光是田租得收多少钱啊?”
郑若曾笑道:“徐家可不止田租一个进项。松江布名满天下。徐阶的大公子徐?开了十八家布作坊。雇佣的熟练织妇有两万名。”
“每年织出松江布近二十万匹。”
林十三道:“产这么多丝绸,都卖给谁了?买主给杭州织造局交过布税了嘛?”
郑若曾笑道:“谁知道卖给哪些海面上的王八蛋了。杭州织造局收税也收不到倭寇头上。哼!”
林十三心中了然:怪不得徐阶那群“清流”整天把祖制不可废,海禁不可解挂在嘴边呢。
怪不得应天府的“三不沾”赵贞吉卡着胡宗宪的抗倭军饷就是不拨,明里暗里使绊子。
闹了半天,都他娘通着倭呢!
一群乌龟王八蛋!严党明着贪,好歹没动摇大明王朝的根本。
那些出身江南大族的清流,暗着跟倭寇做生意,养肥了倭寇。到头来倒霉的是东南沿海的百姓,动摇的是国本!
林十三道:“有些人整天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我却没见他们真把百姓放在心上。”
“可见,伪君子比真小人还可恶。”李时珍插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说的。孟子生于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人分国人、野人。”
“国人生活在城郭,有田产,识字。即今日之士绅;野人生活于乡野,不识字,没有田产。即今日之百姓。”
“野人非民,国人是民。”
“孟子说民为贵,其实是‘士绅为贵’。”
“太祖爷立国后,为何要打压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士族?就是因为浙东士族拿着孟子的话当幌子,维护士绅的利益,压制君权。”
“太祖把孟子牌位移出孔庙,亦是这个原因。”
林十三听了这话,大为惊诧:“原来如此。”
李时珍又道:“不过,我相信耕者有其田的大同世界一定能够出现.即便上一万年。”
用后世的话说,李时珍是个理想主义者。
郑若曾却是个现实主义者:“只要有大族、士绅的存在,大同世界就一定不会到来。除非.再出现一个黄巢,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二人的对话越说越出圈。
林十三尴尬的咳嗽了一声:“我说二位先生。你们真没把我当北镇抚司缇骑啊。话题都扯到造反上了。”
林十三身为传奉官是有密奏之权的。他已经决定,将“徐家田,遍松江”这六个字写进密奏里。
李时珍感慨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此生,充其量只能做个中医。”
听得出,李时珍其实是个有理想抱负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