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5灾民涌入(1 / 2)

加入书签

赵均回在下朝路上等着礼部侍郎秦兆,见到人出后来,他立马上前行礼。

“赵大人免礼找我所为何事?”

赵均回拱手道:“大人,微臣请求与您一同南下赈灾!”

“为何?”秦兆反问,皇上虽然派了他作为钦差大人前去赈灾,可还派了骠骑将军一路监督,赈灾之行不但捞不到多少好处还很辛苦,旁人都不太愿意。

秦兆知道皇上之所以指派他和闵大人两位官职不算太高的侍郎去赈灾是有原因的,几位德高望重的国公爷年纪都大了,不适合外出奔波,尚书大人们手上都有很多重要的事务,一下子离京两位尚书大人对国事也有一定影响。

同时,陛下也有点担忧两位侍郎资历不够,镇不住场子,所以才指派了谢卓这个将军一路监督。

皇帝没有指派从军经验更丰富、职位也更高的罗振海将军,而是指派了骠骑将军谢卓同去,这里面也有另一层深意。

谢卓此行就是要担任皇帝的眼睛,他不但要押运赈灾粮钱,到了受灾地之后还要监管各大官员行事。

谢卓既是来赈灾骠骑将军同时也是端亲王的世子,要官职有官职,要地位有地位,有他在,至少没有官员敢光明正大对两位钦差大人使绊子。

秦兆看着赵均回,若有所思,赵均回是探花郎出身,他的起点很高,主动要求取赈灾应该不大可能是为了钱财,难不成是为了在民间树立好名声,为往后的仕途铺路?

赵均回回答:“臣的家乡就在禹州,今年的水患是禹州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臣希望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尽些绵薄之力。”

秦兆好心提示:“陛下指派我为青州的钦差大人。”

言下之意是,你想去禹州赈灾应该去找户部侍郎闵昆正。

对上秦兆调侃的目光,赵均回身体一僵,陛下刚宣完旨意他就过来,没想到找错了人,气氛一度很尴尬。

秦兆看着面色尴尬的赵均回,忍着笑意,“要不要我帮你联系闵大人?”

赵均回再次躬身行礼:“青州与禹州相邻,即便不是去禹州,微臣想去赈灾的决心也不会动摇。”

秦兆想着他现在无人可用,这位编修大人虽年轻莽撞了些,但好在有学识且满腔热情,算得上是个可用之人。

“本官奉旨后日出发赈灾,你若下定决心同去,明日便将手头上的事务交给其他同僚,后日随我一起南下赈灾。”

赵均回愣了愣,大喜:“多谢大人成全!”

*

洪水渐渐退去了,可它带来的伤害却没有退去。

道路被岩石和泥浆覆盖、房屋被冲垮、桥梁被截断、大树被连根拔起……洪水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城外聚集而来的灾民越来越多,周围受灾的百姓都涌入了城中,城里客栈都住满了,城里也没有空余的居所来安置灾民。

官府派人直接在御道的空地上搭了棚子,铺些稻草软物便算一个临时的安身之所了,后面进来的人连草棚都没得睡,只能睡在街道两旁。

灾民越来越多,官府这边的人手、能力都有限,即便一直在施救,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两三万灾民涌入城内,这给青州的治安造成严重威胁。

到处都是灾民,大街上抢钱、半夜偷食等事件层出不穷,城里的百姓们怨声载道,都不敢出门,李文康干脆下令关闭城门,阻止外来的灾民进来。

他只有一千多斤的粮食,可禁不起这么多人吃。

从各方聚集而来的灾民大喊着,拼命拍打着城门,希望知府大人能将城门开门,可他们从早喊到晚城门依旧是紧闭的,丝毫没有要打开的迹象。

此时城里都自顾不暇了,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外来的灾民,任凭他们在城门外哭喊,官府也无动于衷。

城门一关,青州城与外界的通信就完全被中断了。

两日后,天空放晴,连续大半个月雨天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晴天。

崔嬷嬷带着一众丫鬟小厮们把堵在家门口的沙袋搬走,将被雨水泡了的家具全部拿出来晾一晾,沾满了潮气的衣物也要重新洗净晾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