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第十三章 去朱仙镇(1 / 2)

加入书签

第二日送完米粉后,王文茵便带着王小郎君、张二嫂还有穆叔三人,一起推着一辆轱辘车前往朱仙镇进货去了。

病愈后王文茵姐弟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又是去镇上进货,心情十分雀跃。

张二嫂先前经常帮庵里的老尼姑去镇上跑腿采买什物,对朱仙镇十分了解,一路上把自己所知的发生在朱仙镇上的奇闻轶事一股脑讲给王文茵姐弟听。三个人在前面说说笑笑,跟在后面闷头推轱辘车的穆叔被他们几人感染,长年耷拉的嘴角也慢慢抚平了。

朱仙镇位于汴京城的西南方向,唐朝时作为一处居民点逐渐发展起来,由村落而驿站,进而成为集镇。到了北宋太宗年间朱仙镇因紧邻蔡河而成为开封附近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运粮河自北向南穿镇而过,将此镇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上有桥相连,沿河两岸码头林立,船只往来频繁,日流量可达百余艘。【注1】

此镇距京城约两个时辰脚程,是附近十里八乡进京的必经之地。朱仙镇虽不及汴京城繁华,却也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镇上除了正店和脚店,还有不少街头小吃铺子和走街串巷的零售摊贩。

大家伙儿早上出门送货前其实都已经吃过饭了,可这一上午跑下来早已经饿得饥肠辘辘。这个时代底层的老百姓每天只吃两顿饭,王文茵却认为既然从事的是餐饮业,那么让员工吃饱吃好就是最基本的福利。所以,进镇第一件事便是带着员工们去打牙祭。

不过,跟汴京城里不一样的是,朱仙镇上主要的酒楼饭店中午基本不营业,因为大部分镇上的居民一天也只吃两顿饭,几乎没人会在中午请客吃饭。好在除了正餐还有点心可以食用,宋朝人的“点心”跟现代的点心可不是一个概念,在宋朝“点心”指的是正餐之外的“加餐”。【注2】

王文茵带着小伙伴们找了一圈,终于在街角处找到了一家中午还在营业的胡辣汤店。于是便花了四十文钱买了四碗胡辣汤,又从隔壁的胡饼店里花二十文钱买了四张胡饼,分给大家后四个人围坐在一张临街的桌子前大快朵颐。

胡辣汤这种由酸辣汤和肉粥演变而来的平民小吃在汴京非常受欢迎【注3】,尤其是寒冬腊月天,一碗喝下去浑身冒汗,通体舒畅。再来一块烤得喷香酥脆的胡饼,对于长年吃不饱的穆叔来说,不啻于山珍海味。

他狼吞虎咽地将一碗胡辣汤喝了个底朝天,末了还用胡饼将碗底的汤汁刮得干干净净。

一旁传来讥笑声:“长得丑也罢了,吃相还这么难看,掌柜的,你这儿什么时候来了这么多乞丐?”

王文茵诧异回头,见一位身着紫鸾鹊纹织锦,梳着双垂鬟,头戴花瓶簪,以珍珠饰面的华服小娘子正用锦帕捂鼻,蹙着娥眉,一脸厌恶地睨着他们。【注4】跟在她身后的那位婢女更是用一种夸张又嚣张的姿势挥舞着双臂,试图将被污浊的空气从她家小娘子身边清扫开去。

穆叔惊慌失措地放下碗筷,羞愧得低下了头,用手挡着自己的脸。他怕连累王文茵,正要起身离开,被王文茵一把按下。

王文茵转身面向华服小娘子,不卑不亢道:“小娘子口中的乞丐指的是何人?”

对方大概没料到王文茵会反击,错愕之余有些恼火,咬着牙不吱声。

身后的婢女立刻上前护在她家小娘子面前,叉着腰冷哼:“我家小娘子口中的乞丐是何人,你心里难道不清楚吗?”

“我不清楚。”王文茵面带微笑,眼神却是冰冷的:“我只知道受过良好教养、知书识礼的小娘子绝不会以貌取人,出言侮辱贬损他人并不能显得自己有多高贵。”

这话一出,围观的吃瓜群众都发出了嗤笑声。

“你??”被人当众驳了颜面的傲慢小娘子气得浑身发抖。

“放肆!一个乡下野丫头竟然敢在我家小娘子面前出言不逊!”婢女手指着王文茵怒喝:“你可知我家小娘子是何人?”

王文茵摇头:“不知。”

婢女抬起鼻孔斜乜王文茵:“那你可知汴京城内七十二家酒楼正店之首是哪家?”

“不知。”王文茵老实回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