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4第十四章 采购香药(2 / 2)

加入书签

打铁铺老板是个外表粗犷,面相狰狞的西域汉子。不知是因为长相还是身份的缘故,来他这儿打铁的人并不多。但王文茵却一眼相中了他的手艺,权因他拿出来招揽客户的铁器都是些日常所需的锅碗瓢盆和五金件。

王文茵跟铁匠讲好价,以60文的价钱定制两枚带有不同粗细筛孔的圆形铁皮床壶。【注3】她让穆叔留在打铁铺里等铁匠完工,自己则带着王小郎君跟张二嫂又马不停蹄去米粮铺进货。先前跟妙善赊的一石米已经用去大半,庵里没有太多存粮,既然来了镇上,正好顺路买几石米回去备着。

粮铺老板倒是实在,听说王文茵一口气要五石陈年的早籼米,便以600文一石的价格卖给了她。见粮铺里还有大豆、绿豆和小麦,王文茵又以55文一斗的价格各买了一石,总计花出去4650文钱。【注4】

买了这么多东西,张二嫂又开始心疼了:“小娘子今日可是花出去不少银两。”

“婶子别担心,我阿姊会加倍把这些花出去的银钱赚回来的。”王小郎君对自己阿姊的赚钱能力信心十足。

王文茵听了哈哈大笑,拍了拍王小郎君的脑袋夸道:“知姐莫如弟。”

张二嫂也跟着笑了:“小郎君说得对,是我糊涂了。”

“不,婶子,你没糊涂。”王文茵道:“开源节流是创业的根本,只不过该花的钱就必须得花,今日这些钱花出去是为了明日赚更多的钱回来。”

“我信小娘子的话。”张二嫂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头顶在下铜钱雨了。

这边跟粮铺刚结完账,那边穆叔已经推着轱辘车过来了。

穆叔将两枚圆形的筛漏状床壶拿给王文茵看,王文茵发现那个西域打铁匠虽然外表粗犷,心思却很细腻,手艺着实不错,两枚简简单单的床壶缘面竟然还细心打磨过了。她很满意,计划下次再来进货的时候让西域打铁匠再打点厨具啥的物什。

眼看天色不早,一行人正打算出镇回丰收村,王文茵无意中瞥见河岸对面有一间药铺,便让张二嫂他们先去镇门口等她,自己则买完东西再赶去同他们汇合。

****

药铺在河对岸,附近没有桥,王文茵沿着河绕了好大一圈才从两岸相连的石桥上跨越到对岸。远远看见铺子门口的招牌上写着“赵太丞家药铺”几个字,顾名思义这家药铺是赵姓太医丞所办。【注5】

宋代的药铺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的叫“太平惠民和剂局”,隶属太医局,是官办的药事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连锁药店。和剂局遍布宋朝各地,有官方背书,除了出售已经调配好的常见药物或药材,也兼做全科门诊部,以惠民的价格为光大人民群众看诊、治病、配药。【注6】

而像“赵太丞家药铺”这类民营药店虽然也能看病,却是除了头痛脑热、伤风感冒、肠胃不适等常见病外,更擅长的还是某一类专科,诸如儿科、内科什么的。

赵太丞家药铺临河,正对着一个拐角的小码头,两侧是书肆和钱庄,闹中取静,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大部分药铺都是按前店后坊的格局来布置,前面店铺主要负责陈列售卖药材,规模大一些的药铺还会有郎中坐诊,病人请完脉便可直接从药铺里买药回去煎制,十分便利。而后面的作坊则是用来进购、存储和加工药材的。【注7】

王文茵踏入药铺,发现对着大门的柜台后面有两名伙计正在药橱前用戥子称量药材,左手方靠墙的桌旁却不见坐诊的郎中,便上前询问:“店家,我想买点药。”

听见有人问药,其中一名伙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