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8第七十八章(2 / 2)

加入书签

但宋神宗不在乎,他相信自己可以独自打赢这场胜算颇大的伐夏之战。

然而,押上了熙宁变法全部家当的宋神宗终究没能从命运的赌盘上全身而退,缺乏军事才能,这场仗打得乱七八糟,非但没能消灭西夏,还白白牺牲了几十万将士和民夫,神宗本人也因此抑郁而终。【注1】

宋神宗不知道的是那个远在金陵的老伙计王安石在得到伐夏之战惨败的消息后,一夜白头。

王文茵还记得那一日祖父对着皓月长空独自在院子里站了一整晚,他像是有预感变法的成果会被彻底废除,终究是心有不甘,在神宗走后的第二年他也病郁而终,追随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官家而去。

后世的人对元丰西征失败的原因做过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这场战争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做前线统帅,而宋神宗作为全军唯一的统帅,虽然在整军备战上很有一套,但却是个多谋寡断,投机反复,好大喜功的冒进主义者。这五路大军分别由两名宦官、两名边将、和一名外戚担任主帅。不但武将与宦官之间矛盾重重,武将与武将之间又内斗不断,最糟糕的是军队主帅与负责后勤的漕臣之间也纷争不断。【注1】

宋军在五路伐夏的失利不是野战的问题,而是败在了后勤上,粮草补给跟不上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当时因反对免役法被新党弹劾外放出了朝廷,后来又被惜才的宋神宗以得罪之身派去接任吕惠卿?延路经略安抚使的位置,强化边境武备的沈括(对!就是著名的北宋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就曾计算过向灵州前线运输粮食,如果纯靠人肉运粮,供应10万人作战就需要30万民夫,供应五路伐夏40万大军作战则需要120万民夫!并且每运输四十万石粮,最多只有六万石能到达灵州,这还是没被西夏军队劫掠粮道的前提下。以当时北宋西北的人力资源根本无法负荷这样的运输量,以至于不少州县不得不发动女性去运粮。【注1】

五路伐夏大军最后只有熙河路的宦官李宪才勉强没有因为粮草不足导致民夫和士兵争夺粮草引发军阵混乱的局面,原因在于他的转运司里有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后勤人才??赵济。此人的祖父赵贺跟父亲赵宗道都是北宋治郡理财的能臣,而赵济本人也精于计算和调度。在保障前线足够五十日的粮草,避免了被西夏军切断粮草的麻烦后,赵济很早便将民夫陆续放归。这样一来不但减缓了军队管理上的压力,也降低了粮草的消耗,最后就只有熙河路没出现民夫枉死的惨剧。【注1】

李宪事后给宋神宗的《兵策》中对这场五路伐夏之战的失利做了总结,由于宋夏之间隔着大面积的沙漠和旱海,在最初几次野战上吃了大亏的西夏掌权人??大梁太后立刻调整方案。不再与宋军正面对决,而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前线的军队收拢,任由宋军深入西夏境内,暗中却派遣轻骑兵从后方劫掠宋军的粮道。时间一久,深入腹地的五路宋军在资源的使用上太过分散,后勤补给跟不上,自然不战而困。最后西夏军再集中全部的力量伏击其中一路宋军,就能在局部形成战斗的绝对优势,而这也是宋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注1】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大宋王朝受传统思维局限,习惯外行指导内行,文官打压武将,宦官上阵指挥打仗,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