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三十六回(1 / 2)
冬日,略有些寒冷的房间内,于欢在带着队员们学习。
屋内陈设简单。
队员们一左一右分成两排,坐在四张条凳上,形成了一个向内的半圆。
圆心是于欢和她身后的黑板。
于欢身后那块略显粗糙的黑板,是她用空间里的木头和墨水制作的。
把巨大的木头裁成薄厚适中的木板,磨平表面,在上面喷上一层墨水。
墨水干了之后再喷一层,再晾干。
反复几次之后,一块自制的简易黑板便做成了。
“粉笔”于欢用的滑石。
这东西山上就有,并不难找。
许多小孩子很喜欢拿这东西在地上乱画。
夏天那会儿,小石头起热痱子,就是用这东西治好的。比现代的痱子粉还好用。
滑石本身是白色的,质地柔软脆弱,用手就能轻易掰开。
可以在坚硬的表面留下白色的痕迹。
对于欢来说,是天然的粉笔。
就是不太好用。
于欢自制的黑板配上这种随处可见的天然粉笔,书写起来痕迹并不是很明显,擦掉也有些困难。
但对现阶段来说,足够了。
??都是不要钱的东西,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于欢很知足。
这一会儿,于欢正拿着滑石“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下今天的教学内容。
日、月、水、火
山、田、石、土
怕大家看不清楚,她把每个字都写的大大的,还反复描画了几遍。
于欢为了“备课”,在空间中翻了不少资料。
这些年国学兴起,好多有孩子的家庭多少都会有些“古文书”。
比如古代经典启蒙类书籍:《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古诗三百首》、《孝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孙子兵法》……等等等等。
于欢家的废品站这些年收了不少。
其中好多还是同样内容、不同版本的。
有带图画的、带拼音的、还有中英文对照版本的。
不同版本,里面的翻译、标注也有所区别。
于欢在里头挑拣了半天,最终找了几本自己认为不错的。里面有繁体原文,翻译详尽,不少生僻字还带了拼音。
古代的启蒙书记,不止是教人认字,更是一种对天文地理、历史人文、伦理道德的阐述。
只要是文字,便有倾向,在于欢眼里,这是一种文化渗透。
对新荒村的大家来说,无异于一种思想结构的重铸。
因此,她在选择第一本“教学书”的时候便十分谨慎。
于欢拿着这些书,正在苦恼到底是从三字经、还是从千字文开始,突然在角落看到了一本《幼儿园必认汉字》。
那是很薄的一本书,里面简单直白的列了许多常用字,还标注着可爱的注音和简笔画。
内容都是些诸如风雨雷电、手足舌牙之类。
只有常见字,不像三字经那些富有含义。
用来认字用,简直完美!
于欢当即眼睛便亮了。
这本书是用的简体字,但问题也不大。
她的“图书馆”里可不止一本《新华字典》,挨个翻译过来便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