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物是人非事事休(1 / 2)
闻言,白刚和赵希声对视一眼,不由得都笑了起来,三人围坐桌前,气氛显得柔和又温馨。
赵希声捋着胡子,半眯着眼,脸上是与平时不同的笑意。他想了很久,仿佛话还没说出口就已经沉浸其中。良久,赵希声开口道:“老衲与你爹宋寒平是在一个书斋里认识的,老衲那时实在有些不学无术,相比之下,你爹可谓是用功刻苦,是先生最看重的学生之一……”
赵希声喃喃自语般地说着,白刚脸上也是难得露出了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笑容,宋煜庭就在一旁听着。他听得特别认真,一个字儿一个词儿甚至赵希声的语气、神态他都格外关注,企图从师伯的话中描摹自己父亲的形象,再在各种细节里窥探他所不知道的、令他柔肠百结的过往。
他听见赵希声有些沙哑的声音说:“那是建安二十四年,桐梓坡上物华书斋,书斋先生是孙德物……一个慈眉善目的小老头儿!”赵希声说着说着不禁笑出声来,他清了清嗓子,又道:“他收了四个徒弟,有老衲、你爹宋寒平,你师父闻玄,还有一个就是章宁……”
建安二十四年,彼时社会动荡,边疆地区局势紧张,百姓无依无靠,民不聊生,别说一日三餐,就是一餐都没着落,还要担心会不会与北方的蛮人开战。
就是在这样一个说乱不乱,但也不太平的时候,物华书斋中孙德物讲课授道,本来一大批学生,但最后剩来剩去就只留下宋寒平、赵希声、闻玄与章宁四人拜师求学,四人相伴数年,感情颇深。
其中赵希声最为年长,闻玄次之,接下来是宋寒平,年纪最小的便是章宁。
物华书斋在桐梓坡??一个稍稍偏北点儿的小山包,小山包上满是枫树,最美便是秋天,满山的红,明媚又耀眼。赵希声那时候虽也是个乐天派,但是还没到如今这地步,忘了温习功课被孙先生问得说不出话来也是要懊恼一番的。
懊恼时,他就拉着其他三人一起到书斋外面,他自己找棵高大的枫树,蹭蹭爬了上去,卧在树上看风景。
每到这时,闻玄都只有干摇头的份儿,左看看,赵希声在树上好不自在,根本看不出一点儿懊恼的情绪,再右看看,宋寒平和章宁为着孙先生今日新授的课争论不休,要不就对着这小破烂山的景色吟诗大笑,也是快活极了。
闻玄属于学完、温习完再不会看一眼书的人,自然是不会去加入那两人的“学术”之争,但也不好意思打扰赵希声,只得站在树下发呆。不过,要不了多一会,树上的人就会蹦下来,兴高采烈地嚷上一句:“走!下山吃酒!”然后四人再大笑着去山下的小酒馆,要壶酒,要盘肉,笑着闹着就这么过一日。
如今想来,虽处在乱世,却是今生再难得的好日子。
四人都以为这日子会一直这样过下去,根本没有想过以后的事。直到有一天,孙先生在授完课后对着四人道:“你们该走了。”那间屋子很大,只有四个学生一个老师,显得十分空旷,说话声音稍大些就会有回音,因此赵希声对那天孙德物说的话印象极深。
孙德物说道:“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能教与你们的便就这些了,今后的学问,要靠你们行万里路去探知了!”
当时四人都不理解孙先生为何这样说,心中皆是将要离别的不舍。没过几日,四人便并肩下了山。下山后,在物华书斋相伴数年的四人终究是踏上了不同的路。
赵希声和闻玄行走江湖得遇赫赫有名的“迅雷疾风”李秋实,两人拜入他门下开始习武,后来李秋实又收了白刚。
宋寒平和章宁自离开桐梓坡后,两人都不想回家去,但也没有其他去处,便结伴向北走,想要试一试孙德物说给他们的“行万里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