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0在灯火阑珊处01(2 / 2)

加入书签

她没有给乔致知留下过名字,不知道乔致知他是怎么在中文系那么长的学生名单中精准找到她的,总不会闲到特意去问她姑姑。

一周后,乔致知联系到了她,见面地点在她们学校的咖啡馆,他说:“抱歉,摔坏了你的手机,那天我们借了你们学校的一间自习室开会,正好我手上的这个工程在你们学校里。”

钟晴亦说抱歉:“那晚我太赶了,没看清其实教学楼底下贴了通知说那晚105室不开放的。”

聊到最后,乔致知送了她一款最新的诺基亚N78。

至此,钟晴这个名字也成了乔致知一米长通讯录中的一份子。

一米长的通讯名单,字母Z往后排,估计他很快会将她遗忘。

在钟晴的通讯录里,26个字母中“Z”字段尚且是空白。

她把“Z”单独给了乔致知。

她给他的昵称是“沼泽”。

沼泽,容易让人清醒着陷落。

外界对中文系一直有个刻板印象。好像读中文系的人天生是应该会写作的,会是作家预备役,殊不知她们学校中文系的开学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这个刻板印象,乔致知也未能免俗。

十月国庆后,钟晴在图书馆苦学日语,手机连响三下,乔致知突然找她,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问:“你会不会写东西?”

“会……一点的。”

至此,钟晴踏入了那片属于她的湿热沼泽中。

周末的时候,乔致知派司机来接走了她。

车子停在了西单的一家电影院门口。

乔致知请她看了一部文艺片,直至电影尾声时钟晴才在演职员表上发现乔致知的名字。

乔致知,他居然是这部电影的监制。

这部文艺片的编剧和资方是乔致知的一位同学,同学是香港人,自幼酷爱文学和艺术,喜欢莎士比亚和卡夫卡,但有家产不得不继承,妥协后在家里的安排下赴美读了商科,但是毕业后仍放不下少年梦,遂自编了这部文艺片,又拉了乔致知过来做监制。

这部文艺片在大陆上映后,票房惨淡,全靠朋友们包场撑场面。

老实说,这种拍出来满足自己愿望但毫不考虑商业市场的文艺片看起来的确很无聊,电影放映途中乔致知像个陪衬或者说有三分之二的观影时间他都在拿着黑莓手机回复工作短信,而从头到尾认真看电影的只有钟晴一个人。

影片结束后,乔致知问了下钟晴的观影感受。

钟晴说:“这样的文艺片,叫好不叫座。”

乔致知放下茶杯:“你说的没错,不然我不会找你过来帮忙了。”

他又问:“影评会写吗?”

钟晴说:“那要看您有什么样的要求了。”

一周后,钟晴向乔致知交了稿。

彼时成立于豆瓣胡同的文艺网“豆瓣”还在崛起阶段,天涯论坛、新浪博客仍旧是当下最热门的社交媒体网站。

大概又过了两天,钟晴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了自己的稿子。

虽然那部文艺片票房依旧扑街,女主角依旧难摘票房毒药的帽子,但是电影口碑在几篇水军影评的加持下有了些小逆转。

用乔致知的话来说:“挽回不了票房,挽回些口碑也是好的。”

通稿和软文还要继续多发几篇,乔致知给钟晴配了台新的笔电,又将家里的书房让给了钟晴来码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