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9大贤如此一(2 / 2)

加入书签

从汉初走到明,就是饥荒天灾人吃人的历史,这段历史真的有走的必要吗?既然在一个空白的画板作画,贵族都消失了,布衣卿相上台,怎么就不能越过那些豪强,让世家没有存活的土壤。

两千多万的人口,怎么就不能都活得富贵洒脱?时代的局限与农耕文明没办法抛弃帝治,但中央集权是让上行通道打开的办法,大明朝后期也是贪墨横行,可是明初对比先秦汉初,百姓可有人样多了。

但如果汉末到了明后期那德性,三国那帮人站在了不同的高位,历史必然是不同的解法,起码科举一公平,就不会有一大片四世三公的权宦子弟。

大汉的武德充沛,配上大唐的富饶,配上大明的科举制度,还没有三纲五常的压迫,这样的世界,她活在其中,才感觉到希望。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为严格和复杂的科举制度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多级考试选拔文人和官员。明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四个级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她套用上,用上百家大能做考官,再请大贤出题,做到公正,乡试过了就可以当吏,状元三甲直接入官僚体系,初期可以这么办,百家也需要这样的公平。这个时代没有寒窗苦读,但人才也是不缺的,刘邦念旧情能容忍贪墨枉法,这些后面的问题,可以在吕雉朝搞事,不行再往后也行。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毕竟她有足够的时候耗死第一代功臣们。

而读书能当官,百姓生活好了之后,砸锅卖铁也会供养子女,或者像明末供养读书人。官场流通起来,而老刘家的内斗基因,是不会像大明养猪那样无底线供养刘家人的,这都不需要她操心,推恩令可以解决很多事情。未来没有儒家三纳五常又人人识字读字,当海运外贸一打开,那么又会演化成什么样呢?

但她应该看不到了,毕竟汉初人口太少,守住版图就不错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是需要人的。两千多万人口只能用郡县制,三省六部太冗官冗员了。

“魏相。”

刘邦走了过来,手上拿的是前日的纸张,魏倩知道刘邦是不会拒绝的,就如同始皇只选择李斯一样。

而且汉初一直是约法三章,这是因为黔首不认字,他们能记住三章全靠村老讲解,免得犯事或被官吏欺负。要是拿出像现代法律这样一半厚的法出来,他们会被自已脑补吓到,或被官吏恐喝威胁。

所以这她不打算改,以后第过了两代人人识字了,顺势而为的立法典,才是正道。

“汉王”

魏倩将桌面上的古藉收缀出来,这些曾经在咸阳宫里束之高阁,历史上曾被项羽一把火烧得文明断层。如今在魏倩的桌上,军帐里的桌椅并不是王帐内的款式,由于魏倩需要长时间办公,不可能那么委屈自己的腿,就按现代的办公桌弄了一套,由于打仗简陋,就用桐油刷了一层,并没有上漆,桌上不光有公文书籍还有一副茶具与煮好的茶。

刘邦刚开始觉得怪,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