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百年一遇洪灾(1 / 2)
崇祯十三年七月,长沙府的天空像是被谁用利刃划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一场百年罕见的梅雨季汹涌而至。
自十七日起,洞庭湖的水汽化作连绵不绝的暴雨,倾盆而下。湘江及其支流的水位如同脱缰的野马,以每日三尺的速度迅猛暴涨。
第七日寅时,天还未亮,善化县的上游靳江河传来急报,如同一声惊雷划破宁静的凌晨。靳江河的三处堤坝出现管涌,五十名垸丁冒着倾盆大雨,火速奔赴现场抢修。他们手忙脚乱,用尽全力试图堵住那不断喷涌的洪水。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们。土堤内埋的“防蚁柱”早已年久腐朽,不堪重负。
卯时三刻,天边刚透出一丝微光,只听一声巨响,三十丈的堤坝瞬间溃决。洪水裹挟着树根和泥沙,汹涌而下。
洪水如同一堵巨大的水墙,瞬间冲垮了靳江河北岸的赵家围。这个依堤而建的村落,成了这场灾难的第一批受害者。洪水以雷霆万钧之势,撞碎了七户联排房屋的梁柱,整个村子瞬间陷入一片混乱。
赵老三正在堂屋里捆扎细软,准备带着家人逃离。洪水来得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横飞的梁柱砸中右腿,瞬间倒地。剧痛让他几乎失去意识,但他还是本能地挣扎着抓住了身旁的八仙桌,试图稳住身形。然而,汹涌的洪水无情地将他连同桌子一起卷走,瞬间冲出了三十余丈,最终被卡在了龙王庙的飞檐上。
他瘫坐在那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女在浑浊的洪水中挣扎,她们的衣物和家当漂浮在水面上,渐渐远去。
下游五里处的张家大屋更是惨不忍睹。这座三进的夯土宅院住着二十七口人,洪水破门而入时,族长正把孩童一个个装进大水缸,试图让他们在洪水中漂浮逃生。
七十岁的老太爷却不肯离开祖宗牌位,他端坐在正厅的太师椅上,双手紧紧攥着那柄雕花拐杖,眼神坚定而决绝。洪水如猛兽般涌入,顷刻间将他连人带房卷入漩涡,瞬间消失在浑浊的洪水中。
辰时,善化县李县令火速带着一队人马赶往溃堤现场。他们一路疾行,心中满是焦急。当他们抵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瞬间愣住,久久无法言语。
只见百年古樟被连根拔起,巨大的树冠在水中漂浮,仿佛是一艘沉没的巨轮。筒车的竹制辐条卡在树枝间,随着水流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官圳石渠被撕开了三处缺口,浑浊的江水裹挟着稻秸,汹涌地冲向农田。稻穗成片倒伏在泥浆里,原本金黄的稻田变成了一片狼藉的泥沼。
善化县十七里垸那片刚抽穗的双季稻田,转眼间被洪水吞没,化为一片泽国。
“王班头,快!带人砍二十根杉木来!要碗口粗的!”李县令扯着已经嘶哑的嗓子,大声下令。
王班头应了一声,迅速组织起一队人马,冲向附近的山林。不多时,一列赤膊上阵的汉子扛着丈许长的木桩,?过湍急的洪水,艰难地走向溃口。
每根木桩都需要三人合力才能环抱,沉重而坚固。他们在榫头处缠上浸透桐油的麻绳,以增强木桩的防水性和稳定性。
负责装土的民夫们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排成三列,一袋接一袋地将泥土装进草袋,然后迅速传递到溃口处。每垒五层土袋,便有人横铺一层竹篾席进行加固。
这是《河防一览》中记载的“柜厢法”,能有效增强堤坝的稳固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