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16章(1 / 2)
在那段模糊而深刻的回忆中,正值少年的杨延平与杨延定,两位未被前世身份??杨勇与杨广的记忆所唤醒的兄弟,于家族庭院的青石板上,为五位年幼的弟弟上演了一幕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悲剧??沙丘之谜。大哥杨延平,身披素色长袍,饰演那悲情英雄“扶苏”,而杨延定则以冷峻之姿,化身为那位野心勃勃的“胡亥”。
随着杨延定低沉而庄重的声音响起,伪诏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带有千钧之力,立胡亥为太子,指斥扶苏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和了解扶苏的图谋。故赐尔自裁,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当他面对哥哥递上那把看似无害的木剑,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杨延平接过木剑,笑容苦涩,比最哀伤的泪水更加刺痛人心。他轻声开口,那一笑中藏着无尽的哀愁:这,就是你的选择吗?我的消逝,能否填满你心中的沟壑?但愿,我此生的终结,能成为你未来清明治国的警钟。我,无怨无恨,只有无尽的悲哀,为我们在这权力的祭坛上,被撕裂的骨肉亲情而痛惜……
当“扶苏”决绝地举起木剑,意外发生了??尽管木剑未经开锋,却因一截尖锐的木刺,不慎划破了杨延平的颈部肌肤,留下了一道细小却真实的血痕,仿佛是命运对他们开的一个残酷玩笑。此刻,杨延定的眼神变得迷离而深邃,前世作为杨广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关于亲手编织伪诏,葬送亲兄杨勇的片段,让他内心翻江倒海。
在哥哥杨延平缓缓闭上双眼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昨日重现。木剑无力地跌落,发出沉重的响声,而杨延平的身躯也在柔软的垫子上缓慢倾斜,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痛苦。这不仅仅是一场戏的结束,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触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皇权斗争背后,那被无情践踏的亲情与人性的脆弱。杨延定的内心,被悔恨、恐惧与觉醒交织的情绪所充斥,这场戏,无疑在他心中种下了反思的种子。在那一瞬,杨延平接过了木剑,假装做出横剑自刎的动作,那木刺不经意间划破了皮肤,一滴鲜红从颈部缓缓滑落,与戏中的角色扶苏惊人相似的命运,似乎在提醒着他什么。
在那瞬间,杨延平的世界仿佛凝固了。木剑上的血迹,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震颤。他恍惚间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身为杨勇的自己,站在历史的断崖之上,面对着同样的悲剧结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身处的是戏中,而非那不可逆转的历史。
他的思绪如同潮水,汹涌而至,他想起了母亲,虽然不如扶苏的母亲那般温柔,但在无数个夜晚,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他,那份隐忍而深沉的爱,让他在冷酷的宫廷斗争中感到一丝温暖。在那冰冷的宫廷中,他孤军奋战,试图以仁心与智慧赢得人心,却终究抵不过那股暗流涌动的权谋。他看到了自己作为杨勇,那个曾被父亲寄予厚望,却最终因仁爱与善良被视为软弱的长子。前世身为杨勇的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片段,此刻清晰如昨。他记起了身为长子的责任,那份对家族的忠诚与对权力的无奈;记起了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了信任,以及最终,杨广那张表面谦卑实则暗藏机心的脸庞。他记得,是杨素的狡猾与阴谋,将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使他从备受期待的储君,变成了父亲眼中那个不再听话的“逆子”。那些过往的一幕幕,都在这一刻悄然播放,还有被弟弟陷害的情景,最终在权力的游戏中败给了自己的亲弟弟;记起了接到那份冰冷伪诏时,他眼中的震惊,哀伤,被亲弟弟背刺,被背叛的绝望与痛苦。那被缩短至三十七年的生命,如同流星般短暂而悲壮。
过往的一切,如走马灯一般在他脑海中快速闪过。他突然明白了,不论是身为杨勇,还是扮演的扶苏,他们的命运似乎被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紧紧相连。
他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史记》中关于扶苏的描述,那文字如锥心之箭,刺痛着他已千疮百孔的灵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这句评语,既是对扶苏的认可,也是对他自身的讽刺。他们都是仁爱之君的候选者,却因这份仁爱而被视作威胁,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眼泪滑落,滴落在那颈项上因为木刺而造成意外的伤口上,带来一阵刺痛。但心灵深处,那曾经被亲弟弟设计陷害与背叛的的岁月,那段痛楚,远远胜过此刻的小伤。
杨延平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那滴不经意间滑落的泪,不仅是因为身体上的痛楚,更是对命运弄人的深深感慨。它落在伤口之上,犹如冰凉的提醒,让他在这一瞬与扶苏的灵魂产生了超越时空的交集。他明白了,无论是在秦朝的沙丘,还是在隋朝的皇城,权力的游戏总让亲情变得如此脆弱,仁善反成罪名。
他的嘴角勾起一丝苦笑,那笑容中带着苦涩与无奈,仿佛是在对命运的嘲讽。原来,无论是身在哪个时代,身为哪个人,这手足相残的剧本,总在不断重演。他轻声低语,声音里充满了悲哀与释然。杨延平的瞳孔中映射出弟弟杨延定的身影,却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杨广,那个曾亲手书写他命运终结的人。在这一瞬间,他不再是戏中的扶苏,而是曾经的杨勇,两世的悲哀与无奈在心中交织,形成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旋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