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4第34章(1 / 2)

加入书签

杨延平微微一笑,闭上了眼睛,仿佛在积蓄着力量。“我相信你,二弟。我们都长大了,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风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记住,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杨延定紧紧握住哥哥的手,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决心。这一刻,两兄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杨延定仿佛找到了新的方向,决心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对哥哥的爱与尊重。

从此以后,杨延定变得更加懂事,他不仅在学业上努力追赶哥哥的步伐,在家务事上也主动承担起了更多责任。兄弟俩之间的关系日益亲密,而杨业夫妇也因为看到孩子们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个家,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谐与安宁。

杨延平虽然体弱多病,但他从未让病痛阻碍自己内心的善良与正义。在辽宋边境,他总是尽力帮助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那些寒冷的心灵。

一天,杨延平得知辽国边民因为战事频仍,粮食短缺,许多家庭都面临着饥荒的威胁。他立即决定采取行动,不仅向父亲杨业提出建议,希望能暂时开放边界,允许辽国百姓进入宋境购买粮食,还亲自前往边境市场,监督粮食交易的公平公正,确保没有奸商哄抬粮价。

与此同时,他还动员天波杨府的家丁与士兵,收集多余的衣物和粮食,组织了一支救援队伍,穿越险峻的山林,将物资亲手送到辽国百姓手中。他亲自与辽国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安慰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在杨延平的带领下,这些物资不仅缓解了辽国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让两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小女孩躲在破旧的茅屋中瑟瑟发抖,她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独自一人在野外流浪。杨延平立即上前,温柔地抱起小女孩,用自己的披风将她包裹起来,给予她温暖。随后,他安排专人照顾这名孤儿,并承诺会尽力寻找她的亲人,或者为她找到一个新家。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杨延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宅心仁厚。尽管身体虚弱,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善良的坚持,对正义的追求。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了边境百姓心中的英雄,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与爱戴。每当夜幕降临,边境的百姓们都会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位善良的长公子能够早日康复,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安宁。

??杨坚与独孤皇后得知杨勇与杨广在这一世的境遇时,内心五味杂陈。作为曾经的帝王与皇后,他们深知权力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对于杨广前世的行为,虽有悔恨,但也无可奈何。然而,看到这一世杨广(杨延定)与杨勇(杨延平)之间纯粹的情感,尤其是杨延平对弟弟无私的关怀,以及杨延定对哥哥真诚的悔意,让他们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

??一方面,他们为杨广终于不必再背负前世的重担而感到宽慰;另一方面,看到杨勇依旧保持着那份仁厚与担当,甚至主动承担了弟弟的病弱,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特别是当他们了解到杨延平在这一世不仅没有受到如他们一般的严苛对待,反而在杨业夫妇的呵护下成长时,更是百感交集。

杨坚沉思良久,最终长叹一声:“看来,我与皇后当年对杨勇的严厉,确是过于苛刻了。”他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悔意,“这一世,杨业夫妇给了他一个更为温暖的成长环境,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独孤皇后则泪眼婆娑地望着杨坚,轻声道:“是啊,若是早知今日,当初又何必那么做呢?”她想起杨勇在前世被废黜时的无助与绝望,心中不禁泛起阵阵酸楚。但她很快又露出欣慰的笑容,“至少,这一世的杨勇活得更为自在,更有尊严。而杨广,也不必再为权力与地位而活,这样的生活,或许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吧。”

当得知杨延平的病弱竟是出于自愿,独孤皇后更是感动不已:“我们的长子,总是这般为他人着想。即便是在转世之际,也不忘替弟弟分担苦难。”她的眼中闪烁着骄傲与怜爱,“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仁者之心吧。”

杨坚点头赞同:“没错,这样的杨勇,才配得上我们对他的期望。”他看向窗外,仿佛透过时光的流转,看到了杨延平在这一世的成长轨迹,“至于杨广,他这一世的性格转变,倒也令人欣慰。希望他能珍惜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不要再重蹈覆辙。”

这段对话,不仅是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杨坚与独孤皇后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相处之道,那就是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而非无尽的要求与约束。

杨坚沉吟片刻后说道:“嘿,看起来杨广这装模作样的本领,在这一世的父母面前,似乎并不奏效了。他再敢欺负哥哥,杨业将军可是毫不手软啊。”他的话语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相比之下,我们的长子杨勇,即使转世后身体虚弱,依然保持着那份宅心仁厚。”

独孤皇后则显得更加感性:“没想到杨勇竟然主动承担了原本属于四弟杨秀的病弱命运,这份担当让人敬佩。”她看向杨坚,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如果早知今日,当初或许就不会那么对待杨勇了。”

接着,她又提起了最近发生的事情:“带哥哥上山采兰草,虽然是出于真心,但考虑到他本来就体弱多病,这样的举动确实有些欠考虑,结果还让延平染上了风寒。”

对于这一世父母的态度,杨坚深有感触地说:“这一世的父母杨业和赛花夫人,对待孩子们的方式显然更为开明。他们既给予了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也没有过分干涉孩子们的成长。特别是杨业,他对儿子们的教育既严厉又充满爱意,这种平衡是我们当年未能做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