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11番外二?含昭2(1 / 2)

加入书签

对谢含昭来说,相亲宴上的偶遇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甚至可能连插曲都算不上。

宴会结束后,她和那位小裴大人就没再见过面。次年春闱结束后,裴绎更是直接外放。此后六年,谢含昭只在吏部历年的课考单上看到过他的名字。

这位小裴大人确实能力不俗。六年来,每一次的考功评价,他都能拿到上等,其中还有两次评了上上。

所以六年外放结束后,裴绎顺理成章地被调回金陵,重新回到吏部,就任吏部侍郎一职。

直到裴绎回京后,以吏部侍郎的身份,第一次参加紫宸殿的小朝议,两人才再次见面。

六年的时间,确实改变了许多东西。

裴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会因为拉架而被打破额头的小裴大人。六年的地方官生涯磨去了他许多棱角,现在的他温文内敛许多,倒有了几分钱相处事不惊的风采。

但谢含昭的变化,远比裴绎更大。

几年前,随着姜同云彻底在前朝站稳脚跟,需要她经手的政务也急剧增加。替皇后挑选一批合适的专职官员的事情,也就理所应当地被安排了起来。

在姜同云的坚持下,她手下的第一批文书全都是从识文断字的掖庭女史当中选拔。而谢含昭则和雍国夫人一道,负责协助姜同云处理政务。

等朝臣们逐渐接受了女官的存在后,姜同云又开始大力推行女学,并在金陵开设了第一家专门培养女官的学堂。

文采过人、学富五车的雍国夫人被分派去专门负责女学一事;谢含昭则继续留在宫里,带领女官们共同辅佐皇后。

姜同云特意为她俩设置了两个新的官职。虽然新官职只有四品,远比不上她们本身所拥有的爵位和诰命品级,但对谢含昭和雍国夫人来说,这两个官职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如今的谢含昭,在身兼中书省职责的同时,还掌管着内侍省的事务,忙起来的时候甚至都没空喝水。

前朝后宫诸多事务的磨砺,让谢含昭褪去了身上最后一丝青涩之气。

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囚禁宫中、靠着一丝倔强和傲气强撑着的五公主,却也不是裴绎记忆中那位温柔和善却又莫名孤寂的楚国长公主。

她锋芒毕露、言辞犀利,在一种紫袍重臣面前,把裴绎的直属上司问得哑口无言。

完全刷新了裴绎对她的印象。

今日帝后召集小朝议,是为了商讨裁撤冗官一事。

越朝立国这么多年,前前后后增设了不少官职,其中还有不少职位是为了荫封所设。这么多年下来,朝廷养着不少光吃饭、不办事的闲人。帝后一致认为当前官职有太多冗杂,应当裁撤一部分,同时还要改一改荫封之法,这样也能节省下不少开支。

但裁撤官职涉及到的利益实在太多。

不说那些勋贵,光就今天坐在紫宸殿里的这些官员,他们哪个不能荫庇子孙?这一改动,他们的后辈必定首当其冲。

哦,至今单身的裴侍郎除外。

帝后要裁官、重改荫封之法的话一出来,在场的官员,除了早就知情的谢含昭和利益无关的裴绎,其他人都变了脸色。

钱相等人倒还坐得住,但牵涉最深的吏部尚书根本就忍不了,当即站出来劝阻。

顺便一提,现在的吏部尚书还是当年那位王大人。

王大人的官运属实不佳。当年皇后刚刚监国,就抓住了他在考课一事上的错漏,狠狠罚了一回吏部,杀鸡儆猴。王大人虽然没被牵连到罢官,但也因为监管不力而遭罚奉。如今这么多年过去,王大人昔日的下属都已经升职做了工部尚书,他却还扎在吏部,不得寸进。

眼看晋升无望,王尚书原本是打算就此认命,老老实实地干完这几年就告老还乡去的。谁能想到,帝后连这最后几年的安稳日子都不肯给他过。

这要是真的改了,他的儿子孙子仕途艰难暂且不提,朝上那些同样利益受损的同僚还不得先找他吏部的麻烦!

所以王大人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反对。

谢含昭就是抓住了他这一点心理,直截了当地质问王尚书,是否出于私心才反对此策。

面对谢含昭锐利的眼神和强大的气场,王尚书根本不敢否认。

气氛一时有些僵滞。

姜同云拍了拍谢含昭的手,笑着打了圆场:“谢卿误会了。王尚书向来忠君体国,必不是那种因私废公之人。”

谢含昭顺着姜同云搭起的台阶,向头冒虚汗的王尚书告了个罪。

姑嫂俩一唱一和,一顶高帽下来,直接压得王尚书不敢说话。

见无人发声,谢怀?当场拍板:“裁官和荫封都是大事。吏部回去后先想一份预案出来,给朕和皇后看看。诸卿要是有好的想法,也可以给一并交上来。”

话已至此,算是板上钉钉。

谢怀?宣布小朝议结束,众人依次退场。

离开紫宸殿后,谢含昭直奔吏部,想调取一份详细的官位表。

她早就想好,这次自己也要提交一份预案上去。

靠着兄嫂才能走到前朝的谢含昭,一直都是帝后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尽管参与此次改革一定会受到朝臣们的攻击,但谢含昭这些年挨得骂可一点也不少。何况那些人骂来骂去也不过就是那几句,谢含昭根本不在乎再听一遍。

谁知她去了吏部,王尚书直接称病不肯露面。

最后还是裴绎接待了她。

裴绎不仅给谢含昭找出了她想要的东西,还额外附赠了一份荫封记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