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鹤州?蛇年(2 / 2)

加入书签

这位老伯已经年迈老眼花,直至彻底看清楚对方溃烂的伤口时,才忍着作呕的反应惊呼道:“老弟,这边是内伤科,你治外伤,排错队了嘛。”

外伤老伯抬头一看,方才注意到每间屋门口悬挂的布旗,惊道,“哎耶?老子真哩排错了。”

济世堂前院共有六间木房坐落排开,按药王谷医科设有分诊。

老药王生平最精于内科,其次又设有急症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排在院门最末尾的一间则是药房。

辛夷??药王谷首席大师兄,晋国第一背锅人。

他听着喧闹的交谈,迈着健稳的步伐,越过重重患者,先一脚踏进第一间。

端坐桌前的少女,不着环佩,只着一件修短合度的青衫,素净清爽。

她轻纱遮容,浅露双眼,清冷慵意地瞧着桌上,瞳色散漫,心思似在神游。针书垫枕笔药囊齐备,卷纸摊开,行医诊录上蝇头小字,写了约有数十行。

“想来师妹今日已早到很久了。”

皱眉,她又穿这么单一层,在一众裹大衣的人群中显得分外扎眼。

辛夷顺手便取来内间的绒氅,仔仔细细披在了她肩上。

她点点头却不搭话,辛夷早就习惯了她的冷漠寡言,又端来一杯热汤,放在她顺手之处,用只她能听到的声,悄言:

“近日有倒春寒,大家早晚都会披斗篷。你记得见人时也要披着,最好揣上暖炉。”

“多谢师兄。”

她这才道谢,径直去端那碗汤。

见她手心紧握碗壁,辛夷急忙制止:“这滚翠汤是才盛出的!会烫伤。”

夺过碗,他都只敢指腹接触,飞速放下后,捏住自己的耳垂降温。

“是很烫。”长乐微微皱眉认可。她既能感觉碗壁有一丝热温,那就是极烫了。

辛夷拉过她的双手,仔仔细细检查,好在只是手心微红,没有烫破手皮,万分庆幸起来。

他这师妹,有点日怪。

不辨冷热,像蛇一般。寒冬酷暑,几乎不影响她的恒温。

不是完全不识温度,而是探物如隔几层棉纱,握冰雪能感到清凉,触滚水能感到温热。

整个药王谷,只有辛夷和药王知道,他们尽力隐瞒着这个秘密,护她如常。

毕竟知道的人越少,屁事越少。

院外开诊了,辛夷回到自己的诊房,他擅长的大方脉内伤科,就在急症的隔壁,便于盯着长乐。

此外几间诊房的主诊位都坐着一名青衣医师,配两名黄衣照护医师。犹如一根丝瓜旁边要长两朵小黄花一样和谐。

青衣主诊,资历高深。黄衣则负责引人抬伤者,打下手,各有秩序。

秉承着去世老药王“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传统,今年义诊堂设在鹤州。

义诊期间不收取任何金银,所用药材无论寻常或珍稀,都由药王谷自负。

根据药王谷的宣传内容,他们都是一年一年从照护医师的位置修习上来的,至少已经在谷中诊愈过多位病患。

辛夷大师兄更是药王谷首屈一指的医师,内伤科无人能出其右。他几乎全力操持此次义诊,算是济世堂的行医堂主。

长乐则归属外伤急症科,她虽到药王谷学医的时间比很多师兄妹要晚,医术却是十分出众,经她手的外伤患,还没有百日内不能痊愈的情况。

这些来看病的人都猜测,新药王安排这两名小医师负责义诊,主辅相扶,大抵是为了造名,往后好传衣钵。

再说得黑暗一点,反正都是义诊,没出问题挣美名,出了问题让小医师背锅。反正新药王不出来,就不会影响老药王能起死回生的卓越记录。

好!

辛夷这边才为两名内伤病患切完脉,开诊方,细细叮嘱时。那边的长乐已经看了五位外伤患者,这会儿正瞧着一名烫伤女童。

既是疑难杂症,师妹看得也太快了,估计又没按流程来,辛夷摇摇头。

治这些经久不愈的肿病溃伤,师妹的诊疗手段一向果断,甚至说是“残忍”都不为过。

先清创,稳准狠,患者鬼哭狼嚎。

再敷猛药,药是她预先调配的,无论治哪种外伤,药粉都微微泛红。

往往敷在患处,能听到患者比清创更惨烈的哀嚎。

对了,她好像也没有痛觉,很难意识到自己下手太重,除非患者提前要求轻一些。

因此开诊不过三天,辛夷堂主就收到了好几份病人投诉,都说是急症外伤科某位女医师“脾气稀撇”“下手没轻重”“两句话就不耐烦”。

有道是,“不要指望一个长期睡不好的人素质高尚。”

这些投诉对长乐倒是无关痛痒。毕竟出谷前,药王叮嘱师妹:“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却叮嘱他:药王谷的名声,就由你来负责,出了问题,就别回来了。

因此辛夷夹在两边,随时做好准备,为任何突发情况感到抱歉。

……

隔壁抱着女童的父亲冲长乐狐疑发问:“你是女医,女医能行吗?我想换男大夫。”

辛夷闻声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