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9上桌吃饭2(1 / 2)

加入书签

徐焕坐在一张木榻上,面前的桌上放着一碗刚盛好的红烧肉。

他没有动筷,眉间透着隐隐的不耐。

这几日,他虽身在牢中,生活却没有丝毫艰难。

狱卒待他礼数周到,每日送来饭菜丰盛,牢房也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连被褥都是新的。

可即便如此,徐焕仍是心生怨气。

想到这里,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却因太过用力,筷子一折为二。

与此同时,徐府的书房内,氛围沉肃。

堂中几位心腹大臣环坐一处,右相徐勉端坐上首,面色冷峻。

良王斜倚一旁,修长的手指随意拨弄着茶盏,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右相,”一名年近五旬的太常少卿起身拱手道,“徐焕此案拖得太久,恐怕大理寺早有定夺。依我看,皇上久发不动,估计只是在敲打咱们,咱们可以…。”

另一位心腹摇头反驳:“未可。此案牵扯民女丧命,舆论已然沸腾,强行插手只会适得其反。依臣之见,不如静观其变,待皇帝无计可施,自会抬手放人。”

“少卿此言差矣。大理寺一日不放人,这案子便悬在咱们头顶。若不小心处置,给了御史弹劾的机会,怕是良王殿下的渭河事宜也要受牵连。”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顿时紧绷。

良王笑一声,放下茶盏,语带不屑:“一个区区民女,竟然要我们徐府费心至此?哼,朝中若真有人借此做文章,那也是手段拙劣,咱们不必惧之。”

又道:“不过死了个女人,犯得着如此紧张吗?”

他的语气漫不经心,却引得众人侧目。

“徐焕这件事,咱们可以称本徐公子打算一顶小轿将她抬入府中,哪曾想那民女自裁。现下闹得越大,若我们放出风声说出此等打算,罪责全在那民女身上,倒可以显得大理寺是在无事找事。”一位白须老臣缓缓道,“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渭河改道案,端午汛期在即,若渭河问题不能解决,百姓起了怨气,良王殿下这差事便不好办了。”

良王闻言微微颔首:“正是。渭河改道一事不仅关乎边境粮草,还关乎本王的名声。”

“殿下明鉴,”少卿附和道,“咱们该专注于渭河改道。端午将至,若不能定下最佳方案,汛期恐生乱子。殿下肩负朝廷重托,此事才是重中之重。”

“若能在端午前见成效,那便是天大的功劳。”另一位心腹接口附和。

良王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语气却多了几分从容:“此事确实不易,本王早已安排得当,渭河改道一事必能成。”

良王站起身,目光落在书房匾额上??“通衢万里”。

他缓缓说道:“通衢万里,当如渭河直道,天下可知良王之能。”

听到此处,一直沉默的徐勉终于抬起眼,目光扫过众人。

只是他未发一言,只端起茶碗浅浅呷了一口,似在回味其中滋味,又似对众人的议论置若罔闻。

待众人散去,徐勉却独坐堂中许久未动。

他的目光落在灯影摇曳的墙壁上,仿佛透过虚空注视着那位高高在上的帝王。

如今的皇帝,已不再是那个任由权臣牵着鼻子走的年轻君主,他到底要做什么,徐勉看不透,但他隐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他低声喃喃:“殿下,你手中的棋,未必能赢啊……”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