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家书(1 / 2)

加入书签

四月初二那日,珈宁收到了从江南寄来的家书。

晒着暖烘烘的日光,她一笔一划地写着回信:

“燕京城中的日子并非想象中那般难捱,京中有各地商人开的铺子,我虽喝不惯茶汤,却也能点上一盅雀舌牙茶。”

“府上的长辈都极好相处,两位小姑子更是顶顶好的性子。”

“前些日子还在赏花宴上结交了一……两位京中的小娘子,与他们玩乐之际与尚在闺中时也无甚区别。”

写至此处,珈宁补了一句,托珈宜给她的几位手帕交问好。

还说再过些日子,她回江南时要与她们一道斗百草、打双陆。

“总之,我在燕京城中过得很好,母亲与阿姐切莫为我担心。”

又写了些这个月的趣事,却是未提自己生病,只说帮了一对母女。

“那位阿姐离京之前还送了我一方她自己绣的手帕,上头的芍药花我很喜欢。”

想着珈宜特意在信中问起戚闻渊的事情,珈宁添上几笔:

“世子虽是无趣,也还算是有心,常常说教,却也不难相处。”

复唤来织雨:“将那日让你收好的干草取半截来,明日一并送去江宁。”

一面吩咐,一面在信中写上这干草的来历。

珈宁边写边笑,父亲和姐夫应该都做不出这等奇怪的事情吧。

织雨并不知晓那干草是戚闻渊藏在信中寄来的野草,还当是珈宁去街市上为夫人和二小姐寻的名贵草药。

取匣子时小心翼翼地,生怕毁了药效。

珈宁见着她那模样,忙道:“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就是一株野草而已。”

织雨一愣:“野草?”

珈宁抿着唇点点头,接过织雨递来的匣子,打量着匣子上镶嵌的珠玉,乐呵呵道:“路边的野草,哪里配得上这样精巧的匣子。”

见着织雨一头雾水的模样,珈宁本是想解释一番这株干草的来龙去脉,话到嘴边却是一转:“也让阿娘与阿姐看看京中的野草是何模样。”

珈宁想着,真定与燕京城相去百余里,两地的野草应该相去不远罢。

织雨道:“小姐有心了。”

却是未能想起珈宁是何时去摘的这一株野草。

珈宁低头望着花笺,笑意盈盈道:“此草颇为有趣,与阿娘阿姐共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