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44(2 / 2)
作为对照组来说,白小暖只复制了日间环境而没有复制夜间环境,似乎很不合理,也不够全面。
但事实上对于燕尾星来说,它的卖点其实是高温环境,日后大气层养成,火山环境的温度会被聚拢在一定范围内,而低温环境则会因为对流而消失或者减轻,所以它残余的就会是白小暖所设定的这三种环境,又或者至少是相近的环境,所以她才选取了这三种模式的生态圈。
裴玉池来围观的时候,发现她第一轮实验就设计得很精巧。
一般来说,像这种完全实验性质的新生态蓝图,连续失败个几年时间其实完全不会让人意外,甚至失败个十几年几十年的,根据环境的险恶程度和蓝图的物种复杂度,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即使明知会失败,白小暖也完全没有在实验中敷衍。
研修生们给的只是三套基础蓝图,白小暖在实际实验之中因为设计了对照组,还得根据对照组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预先计划用来培土的火山绒尾虫,白小暖只加入不存在保温层的三个组,而且根据火山绒尾虫的生长周期调整了日夜温差变化的周期规律和密度,控制其一周期内的生长和死亡规律,同时为了保留种群,选择将生态圈分别建在了三处比较稳定的微型火山井范围内。
然后她调整了三个蓝图设计里食腐性动物又或者耐高温植物的相应数量,确保它们的数量能够和火山绒尾虫的遗骸形成联动,可持续性消耗腐殖并产出下一轮的相应产物,供给下一环的生物链。
这个推断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而且绝对不能出错。同时它也不能完全依靠光脑AI完成,因为其中有一些非数字性的变化和可能性,必须由白小暖自己建立一个灵活的模型,因此会更耗费时间和脑力。
白小暖的第一组模型算得上是非常成功,最短的也熬了三天时间。最长的甚至到了第十天都还获着,虽然中途也灭过几个族群,但是通过中途补员最后还是挣扎着活了下来,逐渐适应了这个实验环境。
但是这组生物活得其实还有些艰难,白小暖不得不时时关注,并且经常把一些样本取出来饲养留档,以避免一旦死亡又要从头开始。
至于其他一些十分短命的搭配,白小暖能自己修改的则自己尝试了调整和重新搭配,实在是养不活的只有联系基因院的研修生小组,针对性进行重新设计。
这样反反复复修修改改,终于活下来了一组比较耐活的搭配。白小暖随后进行了相应的扩大性实验,在燕尾星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首先对于开发区范围内的一部分土地进行了相应的培育和改造。
这个过程之中,研修生小组在首都的作业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给白小暖提供了一个新品种的火山物种,起名叫深蓝宝石虫。
深蓝宝石虫是将火山绒尾虫的一部分基因特征融入了陆生珊瑚虫,融合过程非常艰难,因为这两者就不是同一个体型等级的生物,一个菌类一个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