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6三河之外,避世之人(2 / 2)

加入书签

陈立新松了一口气。

屋内的布置看起来有些凌乱,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灰尘气息,一个破旧的炽光灯被一根细细的铁丝吊在房顶上。

晦暗的灯光下,房间显得有些幽暗,只有一面墙开了一扇窗户,角落里的木床边上摆着一张低矮的书桌,上面的锅碗瓢盆显示女人做菜就在这个地方。

“关一下门。”

女人的声音传来,陈立新应声照做,门内侧阴影里藏着的一张瘸了腿的板凳差点把她绊一跤。

她有些尴尬地转过身,看见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床上,似乎是已经准备接受采访。

她赶紧拿过那张可恶的板凳,在床边上坐下,又在包里翻找录音笔。

“您介意我录音吗?”她一边找,一边问。

女人沉默地摇了摇头。

“非常感谢!”

陈立新准备完毕,神采奕奕地看向女人。

“第一个问题,请问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吗?”

“祁歌,五十二岁,在张家崖养蜜蜂。”

“好的,第二个问题,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呢?”

女人沉默了好一会。

就在陈立新试图换一个问题的时候,女人慢慢说道:“我大学时的专业是研究蜜蜂。”

大学!

陈立新脑中闪过一线灵光,这条线索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寻女人的过往经历。

“好的,第三个问题,请问可以谈谈您来到三河区的经历吗?”

这次女人沉默得更久了,脸上平静的神情也微微有了波澜。

但这次陈立新坚持不懈地等待了很久,最终女人还是开了口:“我原本生活在联合城邦里面,后面离家出走来到了无人区,路上刚好遇到了三河区的人,就跟着她们来到了三河区。”

“我原本在三河区做火化遗体的工作,后来,我听她们说在这里独自居住的养蜂人去世了,就主动申请来这里接替她的工作了。”

“听起来真是艰辛的故事。”陈立新点了点头,知道离家出走的事不能直接问。

于是她接下来问的话拐了个弯儿:“第四个问题,可以谈谈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您的影响吗?”

女人这次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眼底透出一种淡淡的怀念。

“我的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我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我的母亲是我最初的老师,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培养了我对蜜蜂的兴趣。”

“一直到我读了大学,我们仍然经常频繁地见面,只是结婚了以后,我就搬离了大学城,去丈夫家居住了,之后就很少跟家里人见面。”

听起来,祁女士是在大学期间结婚的,陈立新心底下暗暗揣测。

“美好的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怀念的地方。”陈立新脸上露出一个微笑。

她再次按下录音笔,紧接着问道:“第五个问题,请问您和您丈夫是怎样认识的,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女人的脸色刷一下难看了许多。

是不是问得有点隐私了?

陈立新心中暗暗捏了把汗。

但她还是决定赌一把,坚持等待着女人的回答。

良久,女人紧紧地皱着眉头,简短地回答道:“他是我的老师,我们有一个女儿。”

“好的,第六个问题,可以讲讲您在联合城邦里的故事吗?”

这个问题过于大胆了,几乎是把“为什么离家出走呀”给写在了脸上。

陈里新眼看着女人的眉头越皱越紧,身下的被子被手指抓起了扭曲的褶皱,一颗心暗暗悬了起来。

但她还是希望女人可以回答。

但……她真的会回答吗?

还是换一个委婉点的问题呢?

就在陈立新思考之际,女人突然叹了一口气。

“姑娘,我可以告诉你,毕竟我活到现在没几个朋友,有一些事埋在心底太久,也不好过。”

陈立新连忙点头,正要答应,女人却严厉地打断了她的话。

“但是,你的新闻报道中必须隐藏我的名字和身份,只需要注明,是三河区的居民就行了。”

陈立新看到女人前所未有严肃的目光,愣了一瞬,立刻反应过来,她当即承诺道:“当然可以,保护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尊重采访者的个人意愿是我们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养!”

女人俯身脱下拖鞋,半躺在床头靠枕上,眼皮半阖,窗外的天光照到她半张脸庞,在眼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十几年前的往事如同水底沉落的花,在她的回忆里慢慢地上浮。

祁歌原本是大学城里的一名优秀学生,凭着对蜂学的强烈兴趣,她选择了在生物科学领域享誉多年的祝岁之教授作为自己的大学导师,并因为对对方的崇拜与其逐渐走到了一起。

和老师结婚后,她开始专心做一个家庭主妇,尽管在业余时间里,她仍然忍不住去研究蜂学,但研究的成果她都转移给了自己的老师。

这是她自己做出的决定,在当时竞争激烈的学术界里,她认为这样才能使得整个家庭更为美满幸福。

她的一篇论文成功使得祝岁之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