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第24章(2 / 2)

加入书签

陈平继留恋的朝身后看一眼,硬着头皮爬上马车。

平安正坐在车里幸灾乐祸,恨得他牙根痒痒。

横穿陈家巷的小河水位逐年见涨,秋雨连绵的时节极易发生倒灌,使巷子里灌满积水,巷南的孩子们常常以此为由逃课,谁知今天被陈琰逮了个正着。

马车?过泥泞的水坑,稳稳停在巷北的一个独立小院外面,院子里已传来朗朗书声。

陈平继顶着一脑门子官司走进学堂,就听见周夫子站在檐下训斥他,不但迟到,短短的半条巷子,还要马车接送,真是娇生惯养云云。

陈琰拉上车帘,催促车夫:“走吧。”

……

孙知县自打被前年那件命案牵连之后,便一蹶不振,衙中之事大多交给了师爷、佐贰和署吏,每天不是种花就是喂鸟。

好在他家境优渥,家里也不指望他做官赚钱。

陈琰带着平安去见孙知县,自有婢女引着林月白去见知县太太姚氏。

“你就是小平安?”孙知县躬着腰背着手,笑吟吟的瞧着他。

“是的。”平安反问:“您就是县尊?”

孙知县也一本正经的负手道:“正是本官。”

平安特别认真地说:“县尊您好,我有一些问题要向您反应。”

正在整理公文的宋师爷手一滑,一沓?子落地。

正喝茶的陈琰也险些呛着,不轻不重地斥一句:“平安,不得无礼。”

孙知县却饶有兴致:“是么,你说说看。”

平安道:“我家门口有条河,每到下大雨天河水都会倒灌,半条巷子都是积水,这样一来,我堂兄就有理由不上学了。”

听得宋师爷直皱眉头:人家上不上学与你何干?巷子积水这种小事都要上报知县的话,知县每天都不用合眼了。

孙知县却很有耐心:“想必是河道淤塞了,你放心,我会令本县主簿尽快安排清淤,担保不再耽搁你堂兄读书上进。还有呢?”

平安接着道:“还有,藤萝街每天很多独轮车来来往往,把道路都压坏了,杨林桥的石板砖有好多裂缝,需要修补,茶坊社学的校舍……”

“平安平安,”孙知县啼笑皆非地打断道,“这样,我遣一个书吏,把你要反应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分派到三班六房,一样一样核实办妥,你看可行?”

平安点点头:“也行。”

宋师爷还当大老爷在逗孩子,谁知孙知县果真叫来直堂吏,领平安去外头堂屋做记录。

“谢谢县尊大人!”平安脆生生地说:“您真是爱民如子的好官。”

孙知县大笑:“彦章,你儿小小年纪,心怀天下。”

陈琰苦笑不已:“县尊愿意倾听孩童之语,真令学生敬佩。”

孙知县道:“孩童之语才格外可贵,所谓‘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古人诚不欺我。”

堂屋里,平安将许多市井琐事掺杂在一起,一桩桩一件件交代给直堂吏记录下来,其实都是障眼法,只有河道淤塞才是重点。

那直堂吏二十出头,一派吊儿郎当的懒散样子,打量着平安不识字,在纸上乱记一通。

平安扒在案头,伸手指出他的错误:“是陈家巷,耳东陈,不是程。”

“嚯,你还认识字呢?”直堂吏轻笑一声,懒得换纸重抄,直接将“程”字涂抹掉,换成“陈”字。

“等等。”平安犹不满意,指着涂改处和纸张末尾:“在这里和这里盖印。”

他很清楚,这些文字如果不加盖官印,还不如一张废纸。

直堂吏乜他一眼:“我可无权盖印。”

平安不甘示弱的瞪回去:“大堂坐着个专门盖印的,我进来的时候看见了。”

“你既然看见了,要我盖什么印?找直印吏去啊。”直堂吏皱眉道。

平安知道小吏难缠,却也没想到如此难缠,他可以想见,自己还没有案头高,拿着这张没头没脑的纸头去大堂,一定也会被直印吏刁难。

他回头看看不远处与孙知县谈笑风生的老爹,这直堂吏显然知道他爹与孙知县交情匪浅,甚至知道老爹是一省解元,可他依然选择为难自己,说明在孙知县长期的放权之下,这些人根本就肆无忌惮。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知县做几年就要调任,这些小吏长期扎根于县衙,相互勾结抱团,常令县老爷们无可奈何,碰到强势的知县,或许恩威并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