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采薇二(2 / 2)
说来也巧,她此前并不知他会得一个什么样的表字,只觉珠玉配他,便在剑身上镶了一块水纹青玉。
寻常宝剑不该镶嵌这样脆弱的东西,但她送的是文人剑,想必出鞘的机会都没有几回。
“所以,”他静静地看着她,“你今日少话,是在生气吗?”
辛苦煅剑,煎熬心血,却连断虚堂的门都没能进去。她扭头就走,回笼觉睡得昏沉,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心情。
小昭没有理他,扭头向亭外看去。
商樾也不恼,只是不疾不徐地继续说:“晨起,我在湛庐取了剑,经过你堆杂物的书案。案上图纸纷乱,我时间富余,便为你整理,随后,我发现了这个。”
小昭移回视线,在他伸过来的手中看见了一枚玄铁箭簇。
霎时,一股凉意从她脊背上猛地爬了上来。
然而她面上神色半分未改,甚至故作惊讶道:“兄长这是什么意思?我闲来无事,在湛庐为自己制些兵器罢了,这也不过是一枚寻常箭簇,如何值得兄长特地带过来?”
她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拿,刚刚触到,商樾便抓住了她的手。
冷铁硌在二人的掌心,小昭想要抽手,他却愈发用力,紧紧盯着她道:“去岁,我随大司马往东郊秋猎。你说未曾见过如此盛大的集会,要我带你同行。当日,大司马在青帝山中遇刺,所幸箭势被一头公鹿挡了一挡,只划破了他的肩头。”
“为寻刺客,东郊被封了三日,满城权贵幕天席地,吹了三夜冷风。我领禁内十二校尉上下彻查,一无所获。好在临近国朝大祀,杀生不祥,众人才全须全尾地回了洛阳。”
商谨虽然辞官,朝中门生故吏却不少,冯凭入朝后一直有意起用商樾。元康七年初春,商樾再无法以“年少”为托辞,受举孝廉为郎,跟随冯凭左右。
至秋猎出行时,他已拟迁左中郎将,官至四品,秩比二千石,恩爵许留,只等弱冠受封。
升迁如此之快,非高姓士族不可,时人议论纷纷,说商樾颇有其父兄之风。
“是啊,刺杀事后,兄长上书称自己无能,又缠绵病了一场,实在无法继续随侍大司马。大司马关切,前后遣了五名医正前来探望,确信兄长不是装病后,终于许了你辞官的奏表。”
小昭望着他,眨了眨眼:“所以,兄长为何旧事重提?”
“我曾仔细拆过那支刺杀大司马的翎尾羽箭,尤其是箭簇,”商樾回望着她,“那箭簇与官制的三叉箭簇看似一般无二,实则略轻了一点点。我借了宫中的琉璃光镜仔细钻研,发现它多镂了一处淬毒之地,箭翼的倒钩也比寻常弯了半分,若入骨肉,毒性更重,发作更快,更为难取??如此细腻精湛的工艺,远非一般匠人所有。”
“为怕株连,我并未声张此事,只将箭簇封印到了廷尉府中,暗自调查,却一无所获。可今日,在你案前拾起此物的一刹那,我突然发觉,它与那枚箭簇,是一样的。”
商樾握着她的手,又走近了一步,熏衣的冷香温存地拂过她的面孔。
“所以,元康七年秋猎,东郊那场天下皆知的刺杀,是你所为。”
“你,去刺杀了冯凭。”
没有疑问,十足肯定的语气。
他越说越用力,逼得那枚箭簇深深陷入了彼此的掌心,小昭抿了抿嘴,避开他的注视,良久方有些不甘地道:“那箭簇,我一共制了五枚,已尽数销毁。你拿到的应是我大意丢下的残次品,必定与廷尉府中那枚有差,就算被旁人发现,也定不了我的罪。”
商樾问:“是子望怂恿你所为?”
“不,”小昭冷冷道,“他全数不知,是我一个人干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