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6京城书院大比二(1 / 2)

加入书签

武试第一场比的是射箭,于全场观众而言比作画更有看头。

十六位少年背着弓箭站作两排,由礼部员外郎宣布规则。书院比试射箭与军队之中不同,不止比射箭还要比才学。只见三丈之外立着一排排高木架,木架分上中下三排,挂着无数写了字的彩色布条,正随风飘扬。

“每人二十支箭,射中布条者可取题答之,答对者系上布条射下一支箭,若答错则不计布条再减一支箭,最后以布条数量多者为胜……”

许多人围在射箭场,元襄之和隋妤君顺着人群移动,听见大家议论纷纷。

“比去岁有意思多了,听说李贵妃的娘家侄儿参加的是这一场,不知道是哪一位?”

“喏,第一排穿红衣那位,不愧是李国公自小培养,胳膊真结实。”

“第二排那些个瘦弱的少年拉得动弓箭吗?看上去有些还是小孩子呢。”

……

元襄之看到射箭场旁重兵把守的李国公营帐,与左右两侧喧闹的营帐大相径庭,怕是李国公亲自到场来看孙子表现了。他偏头看了眼隋妤君,见她目光随着场上射出的箭移动,心中忽然期待起来,若有所思地看向太学的营帐。

希望他们不会让他失望。

趁风未起,箭矢若流星射出,有人射中布条,赢得众人欢呼,有人与布条擦身而过,遗憾一叹,还有人箭落半途,引得众人发笑。

布条上的题目自经史子集中选取,多为帖经、墨义,于读书人是极寻常的考法,科举考试之中亦有这种考法。

铮、铮、铮??

射箭场上的热闹自然会影响到隔壁书画场上的学子。周围学子纷纷落笔,孟维光看着题目迟迟下不了笔。

冬景是个宽泛的题目,若是平时习作,他顷刻间便能构思好,但此刻他思考的是如何在十六人中取胜。

冬日山水萧条,今日来的是礼部员外郎,瞧他面上带笑,画意清冷恐遭他不喜。

孟维光去城外练习时曾听到农人说今岁收成大好,可画瑞雪兆丰年的意趣,但这他能想到,其他人未必想不到。

渐渐的,思绪散开,突然一个场景蹿进他脑中,是近几日同窗闲聊时说起一个老故事。

冬日,军队凯旋,板车入京,大雪覆身,将军白发。

深深呼吸,寒气袭入鼻腔,胸腔一冷,提笔蘸墨。

“孟维光终于动笔了。”

江院长呼出一口气,他没有去看射箭场,明德书院的学生本就不算多,会武的学生就更少了,只要能在书院大比中得两场魁首便能保住面子,好向礼部多申请些游学经费。元襄之在信中与他提过孟维光,中秀才之后醉心书画,让他好好栽培。他不禁猜想,该不会元襄之游学时就在为这次书院大比选人了吧。

元襄之不知道江院长在心中这般猜他,随着时间过去,场内忽然起了风,许多学子手里只剩一两支箭。

在风中射箭难度极大,木架上为数不多的布条飘摇不定,接连有人放弃这一两箭,请裁判计数。

铮??

有人射出了最后一支箭,正中红色布条,力道之大射穿了木架,众人一片叫好,李国公这时走出了营帐,拍手鼓掌,笑得慈祥。

所有学子计数完毕,礼部员外郎举起手册宣布:“武试第一场,射箭魁首为??太学李谊,总计十八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