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波(1 / 2)
东昭国,贞庆十一年,四月。
户部凤侍郎府,年仅六岁的二姑娘生了场大病,护国寺住持大师批命,凤二姑娘命中带劫,需送离父母亲人身边,才可化此劫难,直至及笄后方可接回。
贞庆十一年,五月。
凤二姑娘被送往京郊明月观做记名弟子。
贞庆十四年。
凤二姑娘九岁,凤侍郎升任户部尚书。
贞庆十九年。
凤尚书入内阁,官拜东昭国右丞相。
十四岁的凤二姑娘一跃成为相府千金,可她还是寄居在京郊道观里。
贞庆二十年。
凤二姑娘及笄。
右丞相府起卦问卜,卦象显示为:凶。
二姑娘依旧没被接回府中。
那一年,京中不少人都在感叹:这右相府也是奇怪,当初送走的时候,问佛家,如今要不要接回,却又问道家。
道家给出的答案,居然又不同于九年前的佛家所言,稀奇,当真稀奇。
贞庆二十一年。
距离明月观十里之外的清风观,弟子们正在修心台上做功课。
守门的道童急匆匆撞进来,高呼道:“因时,快快!你家里人来了。”
本名叫凤婵音,道号叫因时的少女立刻蹦起来,拔腿就往外跑。
她轻盈地翻过墙,越过树,在清风观通往明月观的小径上飞越而过。
明月观里。
凤家来的管事婆子李妈妈,已经快喝完一壶茶了, “我们二姑娘,还没妆扮好吗?”
赵观主微笑道:“快了,快了。李善人请喝茶。”
再喝下去,她肚子都要撑破了!
李妈妈把茶杯重重一放,拿出世家豪奴的气势,质问道:“赵观主,我在这里快坐了一炷香时间了。我们姑娘到底在哪里?她真的在观里吗?”
正当此时,后室传来一道急切的呼声:“李妈妈,你可来看我了,我好想念你啊!”
李妈妈立刻换了一张脸,慈眉善目地关心道:“二姑娘,您一切都好吧?”
凤婵音道:“都好都好,就是想家,想父亲,想母亲。”
“你是来接我回家的吗?”
李妈妈笑容一顿,但很快又重新堆起笑容道:“还没到时候,姑娘再等等。快了,就快了啊!”
凤婵音小手一甩,不开心道:“你总说快了快了,却总不接我走。”
“莫不是父亲母亲已经不记得我了吧?”
“既然他们不要我了,你也不必再来看我了。”
说着就噔噔噔地转回了后室。
随侍的丫鬟冬棋对李妈妈欠了欠身,也急匆匆地跟着不见了。
赵观主看着从三年前开始,每年都要上演一次的戏码,无奈道:“李善人别介意。凤姑娘也是思家太甚之故。”
凤婵音是主子,自己是下人,李妈妈哪敢介意啊?
她一改之前的恶声恶气,好言好语道:“不介意不介意,我都习惯了。那这些东西……就劳烦赵观主转交给我们姑娘了。”
“我见到姑娘的人,心里就踏实了,这就回去向老爷夫人复命了。”
“姑娘见了我,心里不痛快,我就不去辞别了。”
说着利索地走了。
内室里,丫鬟焦急地问道:“姑娘,你怎么突然就跑了?”
凤婵音扶着发髻,无语道:“我再不跑,头上的钗环就要叮呤当啷掉一地了。”
“你梳头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差了,改日回到丞相府,还不被其他姐妹的大丫鬟给比下去?”
丫鬟嘟嘴道:“姑娘连一盏茶的时间都不给我,这怎么能怪到我头上?”
凤婵音摆手道:“快卸了,快卸了,我还要去做午课呢!”
凤家怕是指望不上了,她的后半辈子就靠自己了,得好好练功才行。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回到清风观时,经过的师兄们都打趣道:“小因还没能回去啊?看来你的千金大小姐是当不成了,就踏踏实实留下来当道士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