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2请君入瓮(1 / 2)

加入书签

殿外,细雨如丝,檐角滴落的雨珠敲在青石板上,声声清脆。殿内,烛火摇曳,映得御案上的奏折泛着淡淡的黄光。

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双鬓微白,脸颊凹陷,眼神却如鹰,一眼望过来,让人有些心悸。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芯燃烧的细微声响,偶尔一阵风从殿外卷进来,吹得烛火轻轻晃动,映得皇帝的面容忽明忽暗。

“东止来了吗?”皇帝忽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一旁侍立的太监连忙躬身答道:“回陛下,东止大人已在殿外候旨。”

皇帝点了点头,将手中的奏章轻轻放下,淡淡道:“宣他进来。”

不多时,东止缓步走入殿内,身着祀叶神使的素白长袍,衣袂飘飘,步履间带着几分出尘之气。他走到御案前,躬身行礼,声音清朗:“臣东止,叩见陛下。”

皇帝抬眼打量他,目光深邃如潭,缓缓道:“东止,你可知朕今日召你前来,所为何事?”

东止垂首答道:“臣略知一二。”

皇帝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意味深长:“朕听闻你是祀叶的神使,精通祀叶文俗,且在民间颇有声望。如今朕欲收复祀叶,正需一位能臣辅佐。你可愿为朕分忧,出任督察使一职,助朕促成此事?”

东止沉默片刻,心中思绪翻涌。他知道,皇帝此言虽冠冕堂皇,实则暗藏锋芒。若他拒绝,恐怕不仅自己难保,祀叶子民也将陷入更大的危机。可若他答应,便意味着他将亲手将祀叶推向汉朝的版图,成为祀叶的“叛徒”。

可是想到禅因,他心下稍稍感到安慰。

殿内一时静默,只有雨声依旧。皇帝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东止,似在等待他的答复。

东止深吸一口气,终于缓缓开口:“陛下所言极是。臣愿为陛下效力,出任督察使一职,助陛下收复祀叶。”

皇帝眼神一转,状似无意地问道:“朕听说,你还有一个名字,换做沈渡?”

他不动声色地点头。

“当年沈家的事,是朕听信谗言,一时糊涂。好在沈尚书几年前已经禀明缘由,还了沈家一个清白。你可会怪朕啊?”

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再次听到皇帝如此轻描淡写地提起,他心里依旧泛起一股酸涩。多讽刺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面上依旧沉稳,淡淡道:“陛下说笑了,臣怎敢。如今沈家能够陈明冤情,已经是陛下的恩典。”

皇帝闻言,眉头舒展,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好,东止,朕果然没有看错你。你既为祀叶神使,又为我大汉子民,此事交予你,朕便放心了。”

东止躬身行礼,声音低沉:“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皇帝点了点头,挥了挥手:“下去吧,明日便上任,朕等你的好消息。”

东止再次行礼,缓缓退出殿外。雨依旧下着,打湿了他的衣袍。他站在殿外的廊下,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却如同这天气一般,阴郁难明。

*

酒楼内,灯火通明,丝竹声隐隐从二楼雅间传来,夹杂着宾客的谈笑声。

禅因身着淡青色长裙,裙摆绣着几枝梅花,步履轻盈地穿梭于各桌之间。她眉眼如画,唇角含笑,手中捧着一壶新酿的酒,走到一桌客人前,轻轻放下酒壶,柔声道:“各位,这是本店新到的梅子酒,清甜爽口,最适合晚间小酌。”

那桌客人见她容貌秀丽,言语温柔,不由得眼前一亮,纷纷举杯笑道:“多谢姑娘,这酒还未入口,便已觉得醉了。”

禅因微微一笑,眼波流转,似有若无地扫过众人,轻声道:“客官说笑了。若觉得酒好,不妨多饮几杯,本店还有几样小菜,配这酒正是相得益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