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36章(2 / 2)
长条儿的木板,四周加了板子固定,做成一个不带盖的盒子,不让盒里的沙子漏出去。滤过的细沙加点水放在盒子里头用木片儿抹平,一根细竹竿。这就是小绣娘们的纸和笔。
一块打磨得格外光滑的木板,沈知淳用皂斗上了三回色,那块板子便和林芷记忆中的黑板十分相像。又备下缠了粗布的石灰块,教具也算是齐全了。
林芷捏着石灰块,在板子上写下一个‘?’字。看众人均是一脸的庄重肃穆,大气儿都不出的样子。便笑着道:“这便是咱家的姓了。”
==
湿润的细沙一笔一划都更明显,还不会让绣房内尘土飞扬。底下的小姑娘们捏着细竹竿儿跟着上头的林芷手上写,嘴里读。稚嫩的声音混在一起,让这方小院儿里染了几分向上的勃勃生机。
原先村里人对林芷教女孩儿们学字的并不清楚。来学刺绣的都是家里宠孩子的,细沙板子在农家易得,孩子开口要便给做了。至于她们用来做什么,家里人并不十分清楚,也不甚在意。
大人们有太多需要操心的事儿了,地里的收成,来年的粮种,过冬的柴火,家人的袄子…这些在农家人心里更重要。
直到北风呼呼,入了冬。
乡野间的村户忙碌了大半年,每年也只有在冬日田间事儿少的时候才能歇口气。天寒地冻的时节懒怠两分也无人说嘴,这时候可以睡个通天亮,早起要点灯,可不划算。
待到天光大亮了,村里的青壮才会从院子里头溜溜达达出门。若是遇见了人,便能凑在一处插杆打诨地说上半日,谁也不像三五月时恨不得脚下生风似的一副急吼吼的模样。
这时候天天早起去绣房的姑娘们便格外显眼起来。
族长家,歪在炕上的沈高山见自家的小闺女儿挎着小包朝外走,忙喊道:“燕子!催绣娘那还没停课啊?这时候做绣活儿可伤眼睛,怎还不歇着?”
“爹,屋里生了火,窗户也是新糊的,绣房里既亮堂又暖和,您可别操心了。再说了,我们上半晌是去认字儿的,做不了多久的绣活!”沈春燕一阵风儿似的跑走了,“不跟您说了,我可万万不能迟了!”
“嘿!这小妮儿。”沈高山啪嗒了一下烟杆子,随即反应过来,“认字?哦对,秀才娘子是与我说起过要教女孩们认字。怪了,这回燕子怎会如此上心。”
族长是识字的,他家代代都会送长子去读书。能考得功名最好,考不中那也必要能识能写,族长家是能竞争里正一职的,不读书可不行。
里正,得协理县府衙门做事,或是宣讲朝廷律令,或是协助税收争徭服役等庶务,也算是个不入流的小吏,必是要能读懂律法的人。
这样的人家,自然不是寻常的乡野农户。沈高山自然知道家里的女儿若是能算会写大有益处,可之前在家时,他家小闺女对这事儿就很不上心。
夏天嫌蚊虫多,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