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4展会开始(1 / 2)

加入书签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糊着报纸的窗户,落在初夏脸上。她的脸被照出淡淡的红晕。初夏揉了揉惺忪睡眼,迅速从土炕上翻身坐起。

狭小房间里,几件陈旧的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毛主席画像,画像下方是一张掉漆的木桌,桌上摞着几本翻旧的农业技术书籍。

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萝桃村,远处山峦连绵,环绕着村庄。村子里土坯房错落分布,烟囱升起袅袅炊烟。村里的食品加工厂正筹备县里的物资展销会,初夏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将个人心思抛在脑后。

初夏穿上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净的布衫,对着镜子简单梳理乌黑的麻花辫,匆匆朝食品加工厂赶去。

此时,食品加工厂里,工人们已在简陋厂房里忙碌。厂房由土坯和木头搭建,屋顶铺着茅草。石磨声、切菜声交织。初夏赶忙加入,和大家一起仔细检查准备展销的产品。

厂里有村里土法制作的腌菜、粗粮糕点,这些产品承载全村人的心血。每个包装都凝聚着村民的汗水,必须反复查看,确保没有纰漏。腌菜散发着独特香气,粗粮糕点形状虽不规整,却饱含乡土气息。

不远处,周文轩和陆续年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周文轩是城里来的,身形修长,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戴着黑框眼镜,透着机灵。陆续年是土生土长的萝桃村人,身材壮实,皮肤黝黑,脸上有岁月和劳作的痕迹,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两人看到初夏进来,微笑点头,昨天因展销会宣传方案起的争执,似乎被大家默契搁置。

中午,烈日高悬,阳光洒在加工厂的院子里。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周围是堆积如山的待加工食材和农具。众人就着咸菜啃窝窝头,咸菜的咸香与窝窝头的质朴味道在舌尖散开。话题不知不觉又绕到展销会的宣传上。

周文轩放下窝头,比划着说:“可以在县城宣传栏多贴些海报,再找几个识字的村民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吆喝,把咱村食品的特色宣传出去。”

陆续年皱了皱眉头,把筷子放在碗上,认真地说:“这样太张扬了。咱祖祖辈辈踏实做活儿,一下子大张旗鼓,我怕出岔子。要是宣传过头,东西供不上,反倒砸了咱村的招牌。”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逐渐紧张。

一直默默吃饭的孙悦宁放下碗,清了清嗓子说道:“我觉得你们俩说的都在理。咱先在村里和周边村子宣传,把口碑打出去,同时在县城低调布置展位,等有了客源基础,再慢慢扩大宣传。”孙悦宁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神透着聪慧与沉稳。

众人听了,停下手中动作,陷入沉思。周文轩和陆续年对视一眼,彼此眼中有了一丝认同。初夏欣慰地笑了,觉得孙悦宁的法子确实周全。

周文轩为了在初夏面前展示才华,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构思,查阅大量资料。他拿出精心绘制的草图,详细讲解设计理念:“我以萝桃村的四季风景为主题,春天的花海、夏天的稻田、秋天的果园、冬天的雪景,融入到包装上,既能体现咱们村的特色,又富有诗意,能吸引顾客的目光。”

初夏听得专注,眼睛盯着草图,不时点头称赞,眼神中满是欣赏,然后提议包装应该融入萝桃村泥土色调,才能让设计更具乡土气息。

“要是在四季风景旁配上质朴文字,如’春日繁花,孕育希望’,助力顾客理解就更好了。”初夏想到了现代的宣传海报。

周文轩认真聆听,在草图边飞速记录,频频点头。

讨论正热烈,村支书老陈匆匆走进院子,神色凝重,扬了扬手中的信,高声说:“县里刚通知,这次展销会规模远超想象,周边好几个县的商家都会来,而且时间提前了,只剩三天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