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89第一个吻(1 / 2)

加入书签

第二日,天气果然如刘明义所料,雷雨交加,倾盆大雨如注,震耳欲聋的雷声在紫禁城上空轰鸣。这场精准的预言让崇祯皇帝彻底信服,连续三日召他至西暖阁密谈。

崇祯皇帝提出“剿抚兼用”的策略,说道:“流寇裹挟饥民十万,若全数剿杀,恐伤国本。”他让刘明义按“剿首恶、抚胁从”的办法行事。刘明义明白皇帝的考量,精锐部队要留着对抗关外的清军,必须分化流贼的力量,才能减轻朝廷的负担。

三日后的清晨,奉天殿内,群臣列班而立,气氛肃穆。

崇祯皇帝将一柄鎏金尚方剑亲手交到刘明义手中:“刘琰,朕擢你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军务,赐你专断之权。”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按照明朝的制度,总督有权指挥和调度各镇总兵,但刘明义的权力范围显然更大。

崇祯皇帝又补充道:“除孙传庭部留守辽东外,其余九边各镇兵马皆听刘明义调遣。”这几乎给了刘明义半壁江山的兵权,群臣无不惊愕,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

崇祯皇帝见状,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坚定而严肃:“诸位,大明如今内忧外患,流寇肆虐,清兵压境,局势危如累卵。非常时期,需用非常之人。朕今日破格任用刘明义,绝非一时冲动,实有诸多缘由。”

“其一,明义虽出身寒微,但其先祖刘德乃诚意伯刘基亲传弟子,自幼研习《易经》之学。此次陕西战事,他所提之策与前线密报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过人。”

群臣听闻此言,微微点头,心中疑惑稍减。

“其二,先祖太祖高皇帝曾言,诚意伯刘基乃天授奇才,其断言刘德公后人或可挽狂澜于既倒。此乃天意昭然,不可违背。”

群臣闻言,心中一震,纷纷交头接耳。

“其三,明义预测天气之能,亦是天意之助。朕命他推算天气,他断言‘寅时起风,辰时云聚,午时三刻必降雷雨’。天气果然如其所料。此乃天意眷顾,不可不察。”

崇祯皇帝语气愈发严肃:“非常时期,需用非常之人。刘明义之才,或许正是上天为我大明预留的一线生机。朕今日破格任用他,望诸位卿家勿以出身论英雄,当以国事为重,全力支持。”

刘明义并非光杆司令。此前,各地已有练兵任务,军队的组建和训练正在进行中。在筹集兵饷的这段时间,刘明义暂居东华门外的会同馆。这皇家驿馆平日接待番邦使臣。

西厢房内,他对着《孙子兵法》眉头紧锁。烛光映照着御赐蟒袍的金线云纹,比起往日青衫多了七分威仪,脸上是从未有过的凝重,专注地翻阅着书页。

战场瞬息万变,仅靠推测和天气预测远远不够。国家危难之际,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尽全力为大明的存续而战。

书案旁,一名婢女正在为他研磨,忍不住偷偷打量他。被他专注的神情吸引,竟有些出神。刘明义的侧脸棱角分明,眼神深邃,透出一股沉稳的魅力。这位督师大人不仅才华出众,相貌也如此出众,难怪皇上如此器重他。

刘明义合上《孙子兵法》时,夜已深沉,烛台里的油都快烧干了。他揉着发酸的眼睛,起身回到卧室,习惯性地解开外袍搭在屏风上。突然,他警觉地停住动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