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2 / 2)
经过了近四年的期盼,加上家家户户都更愿意住楼房,关于这栋筒子楼的分房名额,自然是在短时间内成为了食品厂上上下下最关注的话题。
虽然食品厂的管理层人数不少,但好不容易盼来一栋楼房,要是绝大多数都分给了领导干部,工人们能答应?
最后,由韩副厂长提出了个办法,按照分房细则,由房管科仔细核算每户家庭的分数,筒子楼共四层、48间房,之后,以第48名划线,由这48户家庭选出代表、抽签决出选房的先后顺序。
当时,连二姨和她男人都是食品厂的职工,双职工、多子女家庭,这就加了不少分,两人工龄又都不短,这才幸运地排在了末尾。
选房的时候,当家人连二姨更是手气爆棚,抽了个好签,机缘巧合的,就跟韩副厂长家成了对门儿。
因为住得近,两家的来往也就变多了,买粮、买冬菜、抢瑕疵布什么的,连二姨都会约着韩副厂长的爱人一块儿,他们家小梅,更是小小年纪就变成了韩菁的“跟屁虫”。
不过,前两年冬天,韩副厂长的老爹下楼的时候摔了一跤,摔出了骨裂,在职工医院躺了好些天。
虽说最后是平安无事了,但这事儿要是隔三差五来上一回,谁的心脏能受得了啊?
这不,韩副厂长就想办法,用这间楼房,跟人换了套平房。
听起来是吃了点儿亏,但搬家的时候,连二姨是去过韩家的,新换的平房可是独门独院,房子面积也比筒子楼大,是傻还是聪明,人心里还能没数儿吗?
因着离得远,郑家和韩家这两年来往确实少了,连二姨站在巷子口的时候,也是回忆了半天,才想起来韩家是哪一户的。
今儿是礼拜天,除了一小部分工人,其他人都是休息的,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地为革命建设事业奋斗,不是吗?
走到门口,瞧见韩家大门敞开着,连二姨也没直接进去,而是敲了两下门,又扬声说:“向英嫂子,在家不?”
今天难得出太阳了,向英正在屋里拆被套,打算待会儿洗了,要是一天没法儿晾干,那就搁在屋里再烘烘,总比一整个冬天都盖着这要强。
谁知,刚开始动手,就听见外头有人喊她了,向英把剪子放回抽屉里,又把身上沾的几根线头捏掉,掀起门帘一看,脸上的笑容立刻扬了起来。
“是玉棋妹子啊!你可是稀客!来来来,快进来,咱们坐着说!”
向英进了趟厨房,没一会儿,端着个搪瓷缸,放到了连二姨面前。
搪瓷缸上还写着“安城食品厂”这几个红字,当然,里面的红糖水和鸡蛋花才是最惹人注意的。
还住对门儿的时候,连二姨就知道韩家人做事讲究,像是待客,普通人家就是白开水或者放了一点点糖、味道淡得几乎尝不出来的糖水。
而韩家的红糖水,那是能真真切切看出来、放了不少红糖的,更别提,里面还打了个鸡蛋。
知道他们家一向如此,连二姨也就没再客套拉扯,三两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