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38望蟾(2 / 2)

加入书签

“嗯。”秦衍视着她微垂的眼睫,没有多说什么,他是故意的。

她睫毛还是沉着,微微起伏晃动一片光影,自顾自的说:“池浚表面上是弹劾段浔,实则是逼着段浔本人搬出修史一事澄清自己,圣上重视段浔修史的功劳,中书令的任用也就偏向了他,属于迂回的协助。”

“嗯。”秦衍附和道。

她终于抬眼看向了他,容他映在了她的眼底,“近日我跟踪了尚书左仆射贾旭恒,发现他出入过燕王府。”

“嗯,”秦衍这才开口道了长句:“我也派人调查过他,他该是受燕王所用无疑。现下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分别由段、贾二人出任,政事堂也由他们一同主理,如此燕王和齐王最重要的人手在朝中便呈分庭抗礼之势。”

唐颂沉思:“是圣上刻意为之,以求制衡么?”

“如果圣心摇摆,尚未确定立储之事,那么很可能便是如此。”秦衍道:“燕王和齐王是除了前太子以外,身份最尊贵的两位亲王。自幼两人便有争胜之心,如果储位一直空缺,以后的朝堂必是两王相争的局面。”

“有竞心,同时又势均力敌。”唐颂轻喟。

秦衍道是:“从出身上来说,燕王的母亲梅妃和齐王的母亲德妃都是一品嫔妃。从朝堂用人上来说,齐王一派的段浔是集贤殿和翰林院一众文臣学士的人心所向,另掌中书省,段浔掌三法司之一的御史台。而燕王一派的贾旭恒掌门下省,主领尚书六部,三法司中的刑部、大理寺均属六部。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被他们瓜分为两派,很难说孰强孰弱。”

唐颂也分析道:“从王府兵力上来说,齐王的两万兵马养在泾阳,燕王的两万兵马养在临潼,两地距长安基本是同样的距离。但燕王的外祖是幽州节度使梅向荣,比齐王多了一派兵马。”

秦衍道:“若说在京的兵力,恰恰相反,则是齐王占据优势。”

唐颂含着一口热茶点头:“齐王的外祖是泾阳伯,袁氏一族中有不少子弟在北衙禁军十卫中任职,齐王的表兄袁朗是羽林卫上将军,北衙禁军统领。的确是不相上下了。”

秦衍拇指摩挲着杯口道:“燕王在京中的兵力不足,他不会容许己方的弱势一直存在。京中能和袁朗北衙禁军十卫抗衡的便是南衙十六卫,北衙禁军的调令完全掌握在圣上手中,南衙十六卫的调令有部分掌握在兵部尚书乔盛手中,将兵部拉拢为自己一派,相对而言,南衙十六卫要比北衙禁军更容易调兵,而且十六卫掌天下府兵。”

唐颂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萧羽,她怔然望向杯中,望着自己的倒影,也许这就是陈国公逼迫萧羽一定要在兵部谋求高位的原因。

“可是,”她道:“十六卫中的一卫金吾卫上将军宋白群是殿下的人。”

“是,”秦衍看着她睫毛被茶雾熏蒸得湿润,“所以我们不过是在纸上谈兵,谈得都是表面上的一些踪迹,当矛盾真正浮现时,才能看清谁是谁的人,否则也不会有间人、暗桩之流存在。”

他从她的表情推测到她应是想到了萧羽,但当下的时局不明,他不想干扰她的判断。如果他们是时局之外的人,他会明确告诉她,他不愿她和萧羽走的过近,甚至可能会阻挠。

上次在兵部,她管萧羽叫“萧泓然”,他不想听到,一次也不想。他只喜欢听到她用轻快上扬的语调称呼他的名和字。

“说到用人,”唐颂道:“之前查军粮案时,我顺便查过宋上将、陈郎将、林将军和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