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衔志(2 / 2)
“臣听说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士人寄居于当地的寺院习业授徒,甚至有些地方的寺院开办的有寺学。所以臣就想也许朝廷可以扩大四门馆的规模,招纳天下寒门子弟入京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是最容易被学馆学苑忽视的一类学子,臣想让他们有书可读。”
昌睦公主口中字字珠圆玉润,众臣跟着她的安静点头,恭王缺少主见,一味附和他人也跟着点头。
“先帝也是考虑到天下寒士的困境,所以到了每届科考时,总会从户部拨出一笔校舍费和衣食费资助贡院。”中书令兼集贤殿学士段浔开口道:“殿下的考虑更为长远,但是却很难践行,这件事想要做成,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不知殿下初步的打算是什么?”
咨阅沉着应对他的提问:“据我所知,大秦三吴,两浙,庐浔,楚衡,荆襄,沂兖,淮扬,蜀中,闽莆,嵩山,终南等地包括京畿在内都有寺学,比如骊山华清宫附近昭应寺的石瓮寺,很多科考落第的考生便会寄居在此处准备下届科举。我想先从这些寺学中选拔有志的学生进入四门馆学习,将学馆内的名额增加至二百人,后期如有可能继续增加员额,录取的学子从寺学扩大至最底层的寒门,教育乃国之根基,不能仅让天下士人承担育人的重任。”
她说着看向户部尚书于羡岂,又看向恭王:“最近户部已经支出了一笔筹建平康军的军费,不便再支出大额费用。所以四门馆的费用臣自己想办法筹措,无需国库拨调,臣只需朝廷通过这个提议。”
这席话使在场众人万分震惊,于羡岂诧异的说:“仅是一届科考就需耗费将近三十万贯的巨资,朝廷各个学馆每岁的度支也是相当大的一笔费用,殿下要扩大四门馆的员额,紧靠公主府的俸禄、收入是很难长期支撑学馆花费的,殿下一定要慎重考虑。”
“这方面我已有考虑,”咨阅笑道:“因为存在风险,所以不能让国库凭白支出这笔花费,如果这项举措失败了,我自己承担后果。”
段浔道:“四门馆的校舍仅够三十位学生居住,殿下将员额增至二百人,住宿方面也是个问题。”
咨阅道:“公主府的地方足够大,我会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
“这……”于羡岂觉得昌睦公主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秦王爵每月的俸禄非常可观,保公主府上下吃穿用度绰绰有余,但若是想额外养活一群寒门学子不愁吃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涉及到钱财,在场的官员内只有他知道想要维持一个衙署的运作有多么不易,恭王平康军的那笔军费已经逼得他摇头叹气了,然而他不敢不从恭王和门下省的令。
于羡岂虽觉得昌睦公主的想法不够成熟,但是公主已经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染指国库的钱财,所以他的话刚开了个头又憋了回去。他的职责是看好户部的门,他无权对昌睦公主的构想指手画脚。
恭王倒是觉得自己这个妹妹实在是体贴人意,不拿四门馆的政务为朝中平添麻烦,两人双双需要用钱时,她愿意为他这个皇兄做出让步。她既然说了后果自行承担,那也就不关朝廷和他什么事了,任凭她如何折腾都与他无关。
这样想着,恭王喜笑颜开,“父皇常说治国重在用人,妹妹意在培养人才,其实是在为国务分忧,天下门阀世家子弟自古不愁读书一事,妹妹不妨就大胆选才,惠济天下寒士吧!哥哥认为妹妹的想法一定能够践行成功!”
恭王如此赞同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