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肥鱼(2 / 2)
燕序齐所言是大秦律法成文的一类过程,但众人皆知的事情从他口中道出,给人一种全新的视听。
他们在此时想到了先帝,也许当初燕序齐参与殿试时,顺永帝眼中的燕序齐便如他今日这般吧。
“喷珠?玉,心有所向。”
玉向,玉向。
何为君子?燕卿如此。
秦哲凝视他,微微颔首道:“朕与诸位大臣无异议,请燕卿接着讲。”
燕序齐依言,面朝众人行一礼后又道:“关于今岁大秦女子恩科录取铨法的制定需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堪会。其一,科考科目。其二,选集、名额。其三,录取、放榜和升迁。”
“先谈科目,本人斗胆建议,今岁科考,从宏词科和进士科两科录取女子入仕,此后再扩大至算学科、画学科等科目。”
众人听后,频频点头。
大秦科考的主要科目中宏词科对应的是拔萃科,宏词科考礼法,拔萃科考判词的撰写,针对立法。进士科对应的是明经科,明经科式微,进士科是最为主要的远官途径。
燕序齐的立法思路是:贸然通过拔萃科录用女官,给予她们立法权,容易引发民议。通过宏词科录用女官,着眼于女子礼法学习的能力,更能使民众接受。进士科严格公正,录用女官体现的是“公平”二字。
毕竟,故事创立之初,需要“温和”的口吻,因时制宜。
众臣仍静静聆听,无人出声反对。平康帝又颔首:“继续讲。”
“再谈女官的选集和名额,这是铨法制定过程中,本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何样的女子才有资格入仕?”
燕序齐这一问,几乎问住了所有人。朝中录用官员主要是门荫入仕和科考录取两种渠道,科考录取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学子在各级学府、学校学习各类科目,乡贡考试通过后,入省考试,最后等待录取和放榜。
这“学子”的范围从前并不包括任何女学子,入高级学府、州学、县学、寺学甚至是族学学习的女子数量本就极少,朝廷当下要录取女子入仕,可选之人几乎没有。
如不选人,制定铨法的意义何在?
“四门馆内有女学生,这不现成有人么?”
发言之人是洛城世子独孤上野。
他等自个的话音落了,抬眼看向上首笑道:“臣失礼了,说好的,只陪坐,不置喙,从眼下开始,闭嘴。”
秦哲受到他的提醒,想起了妹妹昌睦公主,她选拔女子入学的本意应该就在此了。众臣受到他的提醒都恍然开来,中书令段浔道:“她们确为合适的人选,当下四门馆内的女学生有十人。”
燕序齐颔首道:“眼下有十人,待铨法试行成功后,也许可以扩大范围,女子受到鼓励入学,名额会持续增多。”
众人正在思索间,段浔踌躇了下道:“十人是否合宜?请陛下斟定,各位同僚建言。”
秦哲听出了他的话外之音,问道:“段学士以为,十人的名额太少?”
段浔未及发言,燕序齐向他俯身说:“臣也这样认为。”
“如此。”秦哲侧身靠在龙椅上道:“爱卿有何建议?”
燕序齐又面向吏部尚书田青禾,行礼道:“此事,本人想要请教尚书大人。”
铨选官员是吏部的本职,燕序齐这番询问是对吏部尚书的一种尊重。田青禾一怔,挠了挠头说:“要让我说,合适的人选只剩下内宫的女官了,宏词科她们考起来算说是顺手。”
他说完,瞥向了独孤上野,但是对方垂着眼,没有同他对视,他又觑向了上首,他战战兢兢的,平康帝的面色并无异样,看向他说:“吏部尚书之言,完全可以作为参照,请诸位爱卿审议。”
众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时,田青禾狠狠松了口气。燕序齐的视线从他脸上调转,看向了独孤上野。
当初宰相杨书乘为了扩大在朝势力,欲图与田青禾做亲家,控制选官途径,洛城世子一句话拉了田青禾回头,拉得十分及时,可谓是悬崖勒马。不然后来朝中清算太子一派时,田家无论如何脱不了连坐的干系。
这个天大的人情,田尚书今日还上了,独孤上野今日出席朝会,等的就是这一刻。
独孤上野抬眼,两人对视。那个雨夜里,他们之间有过一场对谈,一方已经兑现了承诺。
燕卿,谢谢你呢。
众臣通过了田青禾的提议后,燕序齐道:“最后,是女官的录取、放榜和升迁,本朝科考采用糊名制,有成绩者皆可录用,该条铨法同样适用于女子。”
糊名制指的是在考官批阅考生的笔试考卷前,需将考生的姓名密封,以防作弊。如果针对考生的性别进行限制,同样也就失去了制定女官铨法的意义。
“臣费心劳力,最终不想白费周章。”
话音落地,大理寺卿燕序齐抬眸视向了御座上的帝君,秦哲谛视他,他的眼里有光有锋芒,文臣风雅,雅到极致就是不屈了。
秦哲从扶手上起身,端正姿态颔首道:“如无异议,大致先这样定,有劳诸位。”
朝会结束,众臣正准备起身告退,忽听平康帝又道,“年底,官员考核在即,御史台有空派人去趟幽州,别忘了幽州节度使梅向荣的考科一事。”
御史大夫池浚领命的同时,独孤上野起身离开,跨出殿门后走到南窗前道:“散会了,唐司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