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20炙猪肉(2 / 2)

加入书签

陆琼热情应好,转身见杨姐儿在和面便不去打搅她,自己去竹篮里取出二两宽面皮,在碗中盘好,用胡麻、蒜末、葱花、酱醋拌好,最后淋上热油,再按食客口味加配菜。

天愈发热,比起别的汤饼,冷淘自是更受欢迎,就连食客冷落许久的杨梅渴水也卖得比先前好。

食客也是图新鲜,今儿偏好豆儿水,明日就爱上紫苏饮,无法捉摸。

陆琼刚端上桌,食客便提起一事:“明日便是相国寺大集,许久不见陆掌柜去还有些不习惯,这次可会去?”

在汴京这段日子,陆琼也就刚搬来时去过一次相国寺,当时在那挣得不肯离开,怎么会想到今天就开得起铺子。

花大价钱找裴玉新打的推车也闲置,这“大价钱”自是相对于那时来说。

如今陆记一日的流水便可达上千钱,除去成本也有五六百,她们也有余力扩张铺子,不过目前还不碍事。

稍加思索,陆琼便有了回应,笑着对那食客道:“客人有心了,我们明日也会去的,就是会闭店一日。”

开食铺以来便无一日休息,比上班还累,她也想趁机休假一天。且去相国寺还能扩大铺子名声,何乐而不为?

当晚闭店,陆琼便把杨姐儿、萱姐儿叫在一起,还未说是何事,陆萱就迫不及待拍手道:“今儿可是发钱了?”

见她两眼发亮,不像是假的,陆琼没好气道:“叫你来是说明日闭店的事。”

跟她们解释后,陆琼便在木门上贴上一张纸,告知前来的食客移步去相国寺。

汴京识字的人不少,也不怕他们看不懂。待纸上四角都贴紧门,她拍拍手里的灰便回去睡下。

次日醒来,正是打五更。

在窗边推开一条缝,天还没彻底亮,陆琼被扑了一丝冷意,赶忙合上窗,拉紧肩上的薄衫。

因着许久未出摊,她昨夜在榻上翻来覆去也睡不着,硬是听着打更人从一更打到二更才朦胧睡下。

不过也不耽误她去相国寺挣大钱。

早食也不可随便打发,毕竟今儿可是持久战。

陆琼在碗中打上四个鸡蛋,搅出一碗面糊,待锅里的油滋啦响,就把面糊摊上去,翻面,刷上一层蛋液,再翻面,再刷蛋液,最后撒上胡麻,切些胡瓜丝裹在里边,算是简易的煎饼。

一共摊了三份,给杨姐儿也带一份。

找出家中所有矮凳,一并塞进推车里,还在上边搭了炉子,届时可以给杨姐儿做汤饼,就是有些小,一次只能做一份。

做好这些,陆萱也洗漱完,啃几口外表酥脆,内里软嫩的煎饼才满足地出门。

陆琼在后边握着把手推车,陆萱就在前头指路,一前一后借着还未隐去的月光前往陆记。

杨姐儿比她们来得更早,把冒着热气的糕点一盒盒搬上车。

在相国寺不方便用水,便只做冷淘要用的冷面。陆琼和面,杨姐儿搓长条、拉面皮,陆萱负责放锅里烫熟,再捞上来过凉水,调料则打算现调。

装上一桶放凉的豆儿水,推车便再也放不下。

好在陆记离相国寺近,穿过几个巷口便到。

陆琼把推车停在内院,还是先前摆摊的地方。先前都是一块板、一个木架子就能摆摊,现下却常见她这样式的车,不过还是许多人舍不得花钱去造一个车,觉得原先的独轮车也能凑合。

很快她们的摊位也摆开,杨姐儿把蒜末、葱花放进炉子煎,蒜香便席卷整个院子,把别家的味道盖住,颇有些“臭豆腐”、“螺蛳粉”的意味。

对厌恶蒜味的人来说不太友好,所幸调料很快制好,待味道散去便没那般冲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