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猜灯谜(1 / 2)

加入书签

赵氏用不得过腻的吃食,却还是捏一块在掌心细细品尝。

待她吃净,唤竹才把新点的茶端起,笑着送上:“信阳进贡给朝廷的茶,大朗前日立了功,便被圣上赏赐,如今正好用来解腻。”

贡茶以北苑为首,其龙团凤饼工艺复杂,茶饼上印有龙凤图案,更是象征着身份尊贵,而信阳茶也不失为淮南茶之首,两者也算是各有千秋。

赵氏望着茶盏里的沫饽:“信阳茶,茶叶细圆挺直,如今磨成粉倒也看不出。”

前朝的煎茶法传到宋时,就演变成点茶,从炙茶、碾茶到击拂,需要费不少心思,也比单纯的泡茶要麻烦。

一旁的谢洵听见,便宽慰她:“这茶香独特,即便不点茶香味也浓郁,若实在想,下回便叫人专门泡一盏。”

赵氏也明白,世上没有两全的办法,无论是品茶还是别的事,便敛下心思,沿着茶盏边轻轻抿一嘴。

想起一事,她便叫人撤下茶:“你近来可是在忙?”

府里请了乐师,在院中弹奏,伴着缓和的琴声,谢洵点头:“在寻一片好的田地。”

这些日他都在寻人打听,木棉的种植条件极为苛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亦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田地。

赵氏也有所耳闻,与辽、金、夏设立榷场后,这些年过冬的衣物也愈加丰富。不仅有裘衣,如今还有比丝绵更暖和的棉衣,若是能将此在中原推广起来,也是一件好事。

这回也难得没有反驳他,只是叹道:“只可惜你日后很难喝到北苑进贡的茶了。”

谢洵明白她这话是何意,但二人难得聊起这些时没有起争执,便不想多解释。

赏完月,府内的宾客便也渐渐散去,谢洵与兄长一齐在庭院倾谈,还小酌几杯,聊起从前,也说到往后。

夜里凉,加上他们也不是贪杯之人,便叫人热了一壶芸香楼的琼液,原料为黄酒,味道鲜爽清香,不失醇和,没有米酒甜,却也没有清酒烈。

“自小你便是极有主见,还记得八岁时,母亲便问你我要做什么,你说要成为祖父那般有谋略的人。如今看来,我顺了母亲的踏入仕途,而你也着实跟祖父很相像……”

说到这,谢湛嘴角稍稍扬起,边上淌了一滴酒,划过下颚,很快归于平淡。

小谢洵的形象在谢湛眼前鲜活起来,如今落到沉稳许多的谢洵身上,便也忍不住叹一声……

他放下手中的酒杯,搭在谢洵肩上:“今晚汴河应当热闹,你不妨去散散心。”

谢洵酒量不好,只是一点酒便会上脸,脸颊微微泛起红晕,眼里也蒙上一层水雾:“那阿兄呢?为何不一起?”

“我?”谢湛笑出声,“你还未成家,自是不懂……”

虽喝了酒,可人还是清醒的。中秋应当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谢洵便给青弦休了假,现下只能独自沿着街巷走。

到相国寺,一路与人摩肩擦踵,摊贩从后院摆到前院,这日街司不设界限,道路两旁亦是各据一方的摊位。小吃摊则最为热闹,还有便是卖花灯的摊位,玉兔样、方形灯笼状、荷花的……

瓷器摊的摊主与人争论:“客官,您仔细瞧瞧,这可是正宗的汝窑出品,全汴京城也找不出第二件!只要二十两!”

“釉色虽好,但你这纹路不够流畅……”许是遇上了哪位行家,瓷器摊的摊主也算是被人看穿。

声音逐渐远去,谢洵也走到陆记,也不知从何寻来了灯笼,还叫客人来猜字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