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百花糕(1 / 2)
与金娘说过此事后,庞巧娘就跟着一块去绣坊了。
宋代的绣坊分官办和民间绣坊,最出名的官办绣坊便是文绣院,专供皇室、贵族服务。
而金娘待的是民间绣坊,起初是靠牙人介绍入坊,绣庄是位长相清秀的娘子,整日待在绣坊,私下为人和善,可对待绣品却极为严苛。
好在庞巧娘针法不错,应绣庄要求在绣布上施展了平绣、打籽绣等针法,动作娴熟,绣面平整,这才叫绣庄也满意了,便留了下来。
过了上元节,程娘却极少来陆记,像是在躲着什么人,不过陆琼也没多余的心思放在她身上。
这天晚上,钱掌柜又闲的没事,自家铺子不看着,跑来陆记说要一份羊肉汤。
陆琼也见怪不怪,毕竟他这人就是难以捉摸。见杨姐儿在择菜,她便亲自去锅里舀一碗羊肉汤。
焯水的羊肉,撇去浮沫,最后放入锅里,加姜片、葱一块炖,这锅炖了一个多时辰,早就软烂了。
最后撒上葱花和一些小料,新鲜出炉的羊肉汤便能呈上桌。
在这间隙钱掌柜到处巡视,摸摸桌上有无灰,又打量了灶台的调料,最后还颇为满意地点头。
陆琼觉得他不像食客,倒他像是来“监察”的,就差领口挂个小牌。
上回推出粥底火锅时,他还说做的羊肉膻,这回倒要看他能挑出些什么毛病来。
钱掌柜也终于安分坐下,望着眼前这份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汤,矜持地点头,这才伸出矜贵的手,舀一勺汤。
加了姜片的羊肉汤更加暖胃,尤其是外边刮着风的时候。
这回他肉没尝几块,汤倒是喝完了,却还是随意点评几句:“肉炖得不做,入口即化,倒与上回相比有所长进,膻味也轻了……”
待他走后,杨姐儿才去收拾碗筷,一边忍不住嘲谑:“钱掌柜整日来我们铺子,他那是要倒闭了不成?”
上回说她做的羊肉膻,可是记了很久。
这话没压低声音,旁的食客便笑着道:“不论谁做的,到他面前可都是蹬鼻子骂一脸的。”
这话引起杨姐儿极大的共鸣,不过等店里忙起来,她转头便忘了这插曲。
二月初,汴京转暖,万物复苏,汴河也有了化冰的迹象。
断疤他们也快要离开汴京,临走前托陆琼做一些干粮,好带在路上吃。虽然走水路也能靠岸,可大多数时候还是在船上,开火什么的并不方便,何况也没有好厨子在身边。
是以陆琼在一早就赶去陆记,杨姐儿也被她叫过来,这会儿正靠在灶台边揉面,出了不少汗:“他们胃口也真大,一人就吃掉三四份。”
陆琼在摔打面团,木板也跟着一震,撒在表面的面粉扬了起来:“倒也算是寻常,他们忙起来便是没日没夜的。”
做了好几种饼,有肉饼、葱油饼、鸡蛋煎饼、胡饼。
做肉饼的面团加了老面,用来发酵,这样做出的饼暄软些,肉馅分羊肉和猪肉的,都分别加了葱姜水、酱、胡椒,一个饼里就塞了有不少肉馅。
断疤说不差钱,她便做多了些,各有二十份。不过也要吃点素的,就做了葱油饼,刷上油酥,到锅里煎便好了,也做了二十来份。
像鸡蛋煎饼就不能用面团来做,面粉得加多点水,调成糊状。
摊煎饼实在太香,油酥味、焦香味都混杂在一起,还有面饼的香味,陆琼刚煎万一个饼,也忍不住尝了块。
尤其是葱油饼,她擀面时还卷了几回,撕下来便起了好几层酥,两面都烙得金黄,嚼起来也有韧劲。
还给他们带了先前酿的桃酒,够他们喝上个小半月。
镖师们得先去埠头搬运货物,只能叫别人来运过去,陆琼不放心,便也跟着去。
这几日,河渠司的官员反复到汴河探查冰的厚度,等冰化至三寸以下,便准备“开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