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璇花篇?九(2 / 2)

加入书签

太后身边的总管大太监。

“还请二小姐收拾行囊,随咱家进宫去吧。”王公公眉眼带笑,颇为恭敬。

他带来的旨意并不是针对罗国公父女,也不涉及罗羡仙,而是关于俞沅之这位山野丫头。

太后听闻余御史在乡曾有家室,其妻苦守多年,独自照料女儿,英勇可佳,故而下令召见俞氏母女。

并称七皇子随侍姑姑因病不得当差,俞沅之既会手语,便进宫小住月余伴于身侧。

“公公,我娘因花生过敏发了红疹,暂时休养在灵鹤寺内,太后娘娘凤体为重,能否允她痊愈后再行进宫呢?”她恳切道。

王公公眯眼笑道:“灵鹤寺可是个好地方,想来娘子得佛祖庇佑定会好转,二小姐不妨亲自回禀太后娘娘,太后娘娘素来看重孝道。”

俞沅之尚需时日,阿娘绝不能在此刻被接回罗府,当着宫中来人的面,要奋力争取。

太后既有召,可延不可消,在太后见阿娘前,阿娘势必要留在灵鹤寺养病,且不能有任何意外,直至平安“痊愈”。

罗国公怒火中烧:“沅之乃我罗家后代,祭祖之日将至,还要上禀列祖列宗,将她更姓入族谱,太后将人带走,怕是多有不便。”

王公公嘿嘿笑了两声:“瞧罗国公这话说的,太后想要的人,就算您不便,又能如何呢?”

“你??”

罗女君见老父脸色黑沉,鼻腔冒烟,连忙上前将人托住。

“二小姐快着些吧,马车还在外头等呢。”

她立刻应是,飞速奔回西院收拾包袱。

-

永寿殿位于皇城正北方,为太后娘娘居所,除正殿四座,另有偏殿十二所,宏阔肃静。

太后仅有一女,九岁病故,当今陛下与太后相差十二岁,并无交集,甚至连养育之恩都谈不上。

陛下生母在诞下二王爷后离世,兄弟相依为命,手足情深,被某位太妃抚养成人,若非二王爷军功卓著,力保兄长,错杀三王,皇位不一定落在何处,陛下待太后更多是敬畏,而非恭孝。

“二小姐,请先到奉心堂拜见太后娘娘。”王公公道。

俞沅之向他颔首示意,随宫人步入回廊。

奉心堂听起来像佛堂,历代太后皇后大多崇尚佛法,但当朝太后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平日并不诵经,而是坐在奉心堂内,提笔作画。

越走近兰花香气愈发浓烈,甚至有些呛鼻。

她跨过门槛,目光落在正对着的花架上,上面摆放二十余盆兰花花栽,遮挡大半棕纹匾额。

“太后娘娘,罗府二姑娘到了。”

正在赏画的老太后意犹未尽,嬷嬷低声提醒一次便不敢再多言,俞沅之屏气凝神,规矩等在门边。

良久,厚重沧桑的声音传至耳畔:

“俞丫头来了。”

心中咯噔一下,太后对她的称谓有些不寻常。

“民女俞沅之拜见太后娘娘,愿太后娘娘长乐万安。”

她四肢僵硬,将上辈子学过的规矩一股脑抛出来,下跪请安的动作一板一眼,分毫不差,眼前人乃大邺权势顶峰,岂会不紧张!

“很是得体。”太后将画卷交给宫人,缓缓点头。

记起王公公所言,她将阿娘无法入宫之由原封不动禀明,太后倒没说什么,只道好了再见不迟。

“抬起头,让哀家瞧瞧模样。”

俞沅之未施粉黛,面庞莹润,抿唇隐约可见两枚深深酒窝。

太后神情稍显柔和:“站起来,走近些。”

她听命起身,上前三步。

太后笑看身边嬷嬷:“比郡主她们几个丰腴重实些,哀家倒喜欢,可念过书吗?”

俞沅之左思右想,含糊道:“村里有位老先生识字,学过些皮毛。”

她不敢全然欺瞒,太后是何人物,一旦察觉自己言行不一,必生祸端,何况本就意在掌事官之位,不识字万万不成。

“读书好,让人明礼,女子也应学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