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灭神之策(2 / 2)
少年揉搓着手里的鹿皮皱眉,似乎在思考哪个决定更划算。
应青炀数了数手里的铜板,长吁短叹地塞进了荷包里。
有了方才那一遭,老爷子也不愿他插手帮忙,生怕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口粮就被这混小子摸了去。
应青炀是个闲不住的,只好背着手在殿内溜达了几圈,等自家太傅整理束?。
他站到破旧、只剩下一半的神像面前,上下打量,动手动脚。
石像应当是被人横刀劈断的,还用铁杵之类的东西砸过,碎得乱七八糟,头颅一分为二,裂开的两半张脸稍显古怪,半哭半笑,半面哀恸,半面慈悲。
应青炀觉得这旧物有些稀奇。
就连殿内的陈设,灯台、香炉、横木乃至殿门,都留下了长刀劈砍的痕迹。
风霜的痕迹让这石像看起来分外破旧,应青炀矮身伸手,边缘一碰,碎屑便????地往下掉。
他还没怎么动作,就听身后的姜太傅斥他几句:“混小子!停手!也不怕忌讳!”
应青炀灰溜溜地缩回手,兀自辩解一句,“这石像看着挺稀奇……”
转而又理直气壮:“您方才还说我的名字没有晦气的意思,怎么到了神像这就又忌讳起来了……”
“您都敢在这儿开私学了,还怕什么神仙……”
姜太傅把东西收进包袱装好,回头剜了应青炀一眼,难得没能说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他只催促应青炀拿好自己的东西,该返程回山了。
应青炀从大殿后面牵出小驴车,两人架着驴车,顺着村镇之间的小路返程,一直到远离村子不见行人,姜太傅才捋了捋花白的长胡子,语气沉沉地开口:“那店里的神像叫悲喜像,是曾经被大肆供养祭拜的神像之一,最兴盛的时候,大应一半的百姓都在供奉他的神像……”
就跟所有神教都会有稀奇古怪的故事一样,悲喜像也不例外,姜太傅说话文绉绉的,关于这段来历讲得十分冗长,应青炀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只要经历过大悲或大喜之人入殿祈祷跪拜,一切所求皆能如愿。
邪/教。应青炀在心里怒斥一句。
然而敬神拜神的旧俗根植于这片土地,自大周开始,到大应兴盛至顶峰,虽然遵循着盛极必衰的原则自新朝迅速败落,但改朝换代不过十年,迷信星宿八卦乃至巫蛊神明的思想早就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前朝大应时常有神官入仕,更有甚者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种狂热的推崇往前追溯,得从大应开国说起。
当时诸国混战,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应青炀的太祖也是自立为王的一支,由于在行军打仗上有些天资,一时间风头无两,不可避免地被合纵连横,差点被多方合围葬身蜀地。
侥幸逃脱之后,只剩千余兵士,弹尽粮绝。
穷途末路之时,应青炀的太祖到一土地神庙参拜,随后天生异象,白日里惊雷劈裂了神庙主殿,大地崩裂,砖土之下金银财宝无数。
应青炀的太祖凭借“神赐”,东山再起,随后越战越勇统一各方势力,建立新朝。
大应灭亡之前,这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一件奇闻,正是应运而生,所以应青炀的太祖改姓为“应”,新朝也定名为“应朝”,以期诸神庇佑,福泽绵延。
应青炀也认同这一点。
果真是应天感召,天要他灭亡,便崩解得一干二净,片刻都没耽误。
更滑稽的是,如今应青炀作为唯一的血脉,却是个从不将神明之说放在眼里的逆行者。
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