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七王连庙(2 / 2)
然后就是当年的沙暴来袭,万里黄沙遮天蔽日,而李谊开垦的那片草格地,却是片土未扬,实现了固土保地。
沙尘过后,李谊尝试着种植一些喜旱的灌木,死了一茬一茬后,终于找到合适的种植方法,让荒芜千百年的沙漠,见到了第一抹绿意。
有了成熟的方法和肉眼可见的利益,当地百姓纷纷加入。
两年之后,那些被荒瘠的土地逼得世世代代穷困潦倒的人们,开始从土地中收获肥美的牛羊、甘甜的乳汁和洁白如雪的羊毛。
牛羊吃了草会越长越壮,人有了产业,就会越过越好。
当第一批牲畜出栏时,阗州的第一所民学也落成了。
和阗州府衙单为当地达官贵人子弟开办的官学不同,这一所民学专为牧民的孩儿们开设。
因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并无定所,李谊就赶着农车四处奔走,不停歇地到各处讲学及指导农牧。
一年三六十五天,李谊有二百天在讲学和牛羊圈,剩下一百六十五天都在路上。
即使在路上的时间,他也一刻不愿浪费,在农车上编著药书,执笔画下一幅幅图画,教百姓们识别药草。
之后,他又了解到当地百姓崇尚佛教,但因地处偏远,并无寺庙和僧人,连拜佛之所都没有。
于是,他又召集工匠,在石头山上开凿石窟、雕塑佛像。
而李谊自己,亲自采矿石制作颜料,于百姓们都安睡后的每一个深夜,持灯绘壁。
在一面面土黄的墙壁上,他留下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经变画,极大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
十年时间,足够李谊从一还带着稚音的小小少年,蜕变为一身姿颀长的青年才俊。
而十年时间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也足够曾经对他百般不信的当地群众,将这位为他们殚精竭虑年轻人,视作佛祖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一次李谊连夜奔赴几十里,为一传染病盛行的部落诊脉送药,治好了当地人,自己却不幸感染,一连十五日昏迷不醒,性命垂危。
那些时日,成百上千的百姓围在李谊的石窟前,有的提着药材、有的捧着连夜缝制的羊毛毯、有的捧着装满羊奶的瓦罐、有的提着刚刚下的鸡蛋,成宿成宿守着不愿离开
↑返回顶部↑